王羲之评传_郭廉夫【完结】(15)

2019-03-10  作者|标签:郭廉夫

  朝廷争权夺利,桓温与殷浩视为死敌,严重不和,互相牵制。桓温想独揽军政大权,谋取皇位;殷浩想借北伐取胜树立自己的权威,然而他刚愎自用,缺乏军事才能,不善于用兵,第一次北伐损失惨重,"遗黎歼尽,万不余一",元气尚未恢复,又再度举兵北伐。东晋是进攻的一方,"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huáng河??"所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不利因素。而北方领土辽阔,进退有很大 的余地,相比之下,东晋所占地域就此较狭小,"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①。"因循所长,以固大业"②,这里的"因循所长",是指的东晋的地理环境,就是说东晋的地理环境仍有优势,江淮是天然屏障,对守势极为有利。

  在"内忧已深"的情况下,想诉诸于武力,解决"外不宁"是很难实现的,诚然历史上曾有过"倾国以济一时之功者,亦往往而有之"。但这种情况是有前提的,它不仅在于"独运之明足以迈众",而且"暂劳之弊,终获永逸者",现实与历史上的"倾国以济一时之功者"情况不同,岂能"求之与今"。③据此,王羲之认为只能采取权宜之计:"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他提出"保江"(又称"保淮")的战略计划:以江淮流域为根据地,把徐州、商丘的兵力拉回来,这样可集聚在安徽合肥、焦郡,江苏广陵、河南许昌的力量,等待时机发动进攻。"保江"策略源于王导的思想,那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这是置中原于度外,忘仇忍耻。事实证明,不审量彼我,盲目采取军事行动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审量彼我就是要了解敌我双方的客观情况,"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这是许多军事家都懂的道理。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这必须对"彼""我"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估,只有审量准确,结论才可能正确无误。人的认识正确了,战争的战略才有可能正确。殷浩对王羲之的对敌我双方的分析和建议置若罔闻,失败是理所当然的。王羲之对北伐后果一语中的的分析预测显示了他的正确思想。

  王羲之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了解这一点的人并不多,研究得也不够。明代洪应明在《容斋随笔》中列举了王羲之对北伐的真知的见后,不胜感慨他说,"其识虑jīng深,如是其至,恨不见于用耳。而为书名所盖,后世但以翰墨称之??则一艺之工,为累大矣。"洪应明的话是符合实际的。

  ① 《晋书·王羲之传》。

  ② 《晋书·王羲之传》。

  ③ 《晋书·王羲之传》。

  第三章 哲学观点

  王羲之不是一个开宗列派的哲学家,他不像郭象、葛洪有系统的哲学思想和著作,他是一位艺术家,又是一位学者,有丰富的思想,鲜明的观点,他虽没有系统的哲学著作,但他的言论、处世、爱憎等,无不遵循着一种哲学原则,体现出一种哲学思想。

  一、儒道并综

  郭沫若认为"王羲之的思想是儒家与道家的混合物"①。商承祚说:"羲之的思想不仅儒、道混合,还或多或少受佛家支遁思想的影响,①支遁是'即色宗'的代表人物,羲之既然对他倾倒而与之jiāo游,在思想感情上自有jiāo融相通之处,因此,可以更确切他说,羲之的思想是儒、释、道三者的混合物。"②证明王羲之受佛家支遁思想影响,主要是根据下面一段文字记载: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拨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jiāo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③王羲之初到会稽,对支遁这位好谈玄理的佛家学者不以为然,后来听了他《庄子·逍遥游》,被其"才藻新奇"谦恭之态所折服,所感动,此后才开始jiāo往的。但这里并没有王羲之崇尚他的佛学的迹象,但事物是发展的,后来很可能受到支遁的思想影响,以致晚年信奉佛理。《法书要录·右军书记》收了王羲之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云:省示。知足下奉法,转到胜理,极此。此故dàng涤尘垢,研遗滞虑,可谓尽矣,无以复加。漆园比之,殊诞漫如下言也。吾所奉设教意正同,但为形迹小异耳。方欲尽心此事,所以重增辞世之笃。今虽形系于俗,诚心终日,常在于此,足下试观其终。王羲之认为就教义而言,佛教与道教大同小异,但佛教说理方面胜过道教,相比之下道教的创始人、做过漆园小吏的庄周"殊诞漫如下言"了。知晓佛理之后,增qiáng了他辞世决心。他虽然"形系于俗",但心是虔诚的,直到生命的终结。笔者认为王羲之晚年信佛是可能的,但就整体而言,他的佛教思想并非起重要作用的思想。用儒道并综来概括,比较符合实际。

  "儒玄并综"①这在魏晋时期的许多名士身上体现出来,表面上看讲究任自然,放làng形骸,是道家,而实质上往往是儒家。鲁迅说,高喊"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阮籍等"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顽固之① 郭沫若:《兰亭序与老庄思想》,《文物》1965 年第9 期。

  ① 支遁(公元314 年-366 年)字道林,东晋佛教学者。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南)人,二十五岁出家。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是空",发挥"性 空"思想,是般若学六大家之一。② 商承祚:《论东晋的书法风格并及〈兰亭序〉》,《中山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1966 年第1 期。③ 《世说新语·文学》。

  ① 《晋书·江统附子淳传》。

  极的。"②兼容儒道两家的思想,在东晋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儒道并兼哲学思想,在王羲之身上是不足为奇的。

  王羲之弃官之前到父母墓前,跪拜告誓,在叙述他处境时说:"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

  他还是讲究忠孝的,对名教不一概反对。

  王羲之的儒家思想在他的两首《兰亭诗》中表现得很明显,他在第一首诗中咏道:"咏彼舞零,异世同流。"他们与哪个时代的人同流呢?显然指孔子。舞雩出于《论语·先进》"(曾哲)曰'莫chūn者,chūn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段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表现了孔子与世无争、心灰意懒的心态,王羲之认为参加兰亭修禊宴集的名士,虽然与孔子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但都是志趣高尚的人。可见他把孔子作为追慕的对象。

  王羲之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曾祖父王祥、王览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晋书·王祥传》云:"(王祥)疾笃,著遗令训子孙曰:'夫言行可履,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行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其子皆奉而行之",王览也qiáng调要"服仁履义"。据此,王羲之的儒家思想是有家庭渊源的。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5/5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