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完结】(16)

2019-03-10  作者|标签:白岩松

  在这套房子里,我们生活了一年,这套房子中,高于地面能透进光线的窗户只有十多个厘米高,cháo气是有的,但由于人多便散发了.男男女女每天人来人往,生活永远是热闹的.每天都会议论艺术与片子的拍摄,甚至会争论得面红耳赤,那时的手机是奢侈品,因此离家甚久的人会在夜晚到办公室给父母打一个问候的电话,然后踩着夜色回到地下室这个热闹的家.

  在这套房子之中,只有我一个结婚的人,因此电视、冰箱都是公用的,每天早上我用迪斯科舞曲叫大家起chuáng,而那个地下室里过的除夕,我们两口子做了一桌子饭菜,等待除夕下半夜加班的同伴回来,那样一种感受,让我们多少找到了相依为命的感觉.

  对于流làng北京的人们来说,物质上的回报是暂时看不到目标的,甚至当时从各自的家乡离开,打碎那种含金量还可以的铁饭碗,本就是为jīng神上的一种慰藉,一种可以自由呼吸的生命状态而来,因此"群居"似的集体生活,没有人会觉得很苦.

  在那流动的搬家过程中,在那一大套地下室之中的生活里,每个人似乎都亢奋着、跳动着、燃烧着,中间夹杂着和人有关的各种故事.喝多了以后的迷狂、谈恋爱时的你死我活、闲下来时牌局的你输我赢……更重要的是那段日子是《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栏目向上攀升的阶段,从某种角度说,正是流làng北京的人们用一种流làng中的激情点燃了这把改革之火.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我们在地下室里住的津津有味的时候,夏天的一场大水把我们的家园冲了个七零八落,集体生活被迫结束了.

  那场水来得非常突然,外面一直下bào雨,不知是因为豆腐渣工程还是因为房管部门维修不力,我们的窗户突然成了进水的闸门.由于是半地下室,屋里的地面本来就低于外面的地面,因此只用了很短的时间,我们的家园就成了汪洋世界,屋里的人们虽在齐膝的水中紧急抢救,但家园的凋零已是不可避免.

  当时我们的一位摄像拍下了这有点悲壮的场面,而另一位组里的同事用这些画面做成了一个小片子,配上惠特尼.休斯顿深情款款的歌声,播放的时候,大家表面是笑的,但心中是否流泪,怕只有各自知道了.

  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不算是苦难,甚至回忆起来还多少有点留恋的味道.这之中,还有其它的一些因素时常困扰着流làng的人们.比如说,心中永远的漂泊感、变换了生活环境以后的感情生活,不是中央电视台的正式职工,因此没有任何福利,没有对于分房子的渴望,没有借资料的资格,还有某些正式职工的白眼,出去采访时不公正的待遇等等,这一切都曾经在局部的时间里刺痛过流làng的心,但很快就过去了.

  大水冲走了我们《东方之子》组的集体生活,相信其它组也都有着各自jīng彩而让人感慨的故事,最初那种夹杂着热情的流动感也慢慢稳定下来,大家开始在京城之中租下房子各居一方,见面时大多是在办公室或是出差之中.梦想不用在众人之中分享,各自组内的人员也稳定下来,不再是出一次差回来,就能轻易看见陌生的面孔.

  我为同事们高兴,从20多岁走过30,人们不能总是停留在一种流làng的状态之中,上面有老,有的人下面也开始有小,生活的重负在理想的面前也是必须承担的,稳定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但我在的祝福的同时,依然怀念那种流làng时的激情.生活环境不再像最初那般恶劣,但内心深处那种流làng的激情之火却不应该熄灭,否则我们的节目就注定要在越来越jīng致的技巧之中消灭了激情消灭了一种粗糙而原始的冲击力,那是可怕的.

  在评论部内部曾有一个栏目向工作人员问过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还没走?回答是多种多样:

  "还没累死呢!"

  "还没过瘾,走什么走!"

  "我喜欢这个职业和我的同事们."

  "自己骗自己个儿."

  "在这里,似乎总也达不到理想的目标,于是我留下了.""累傻了."

  "因为理想还不曾破灭."

  "希望大于失望."

  "因为还不是走的时候."

  ……这最后一句回答最让我提心吊胆,和评论部的感情经过六年多的日子,有爱恋,有惯性始然,有各种各样的理由,难以说出个"走"字,但还是盼着在这个由流动人员组成的大集体中,道路的前方一定要永远有着理想之花的影子,这样路上不管有怎样的坎坷和艰难,行走的人才会不停地向前.但如果哪一天,这条路的前方已没了理想的百合花,那就到了大家该说再见的时候了,但愿永远没有这一天,永远都不是走的时候.

  只是,不知大家现在的小日子过得怎样,也许都会经常怀念那有酒有烟有彻夜长谈有面红耳赤的日子吧?青chūn不会再来,流làng的脚步慢慢停歇,但jīng神的流làng却永不该停止,否则,我们这一代人很快就会成为后面追赶者走向成功的祭品.

  我很庆幸,能和敬一丹、水均益、方宏进和崔永元成为搭档,我想我们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不是一开始就gān上了电视;都不是北京人;都结婚了,还都没离;都有一个孩子,都酷爱着孩子;一般都喜欢回家……

  大姐敬一丹

  我们习惯称敬一丹为敬大姐,这不仅是因为她在我们五个人中年岁最大,还因为她的确是大姐的样子.

  我从没有见过敬大姐穿过不得体的衣服,平日里很少听敬大姐谈论时尚等话题,但她在生活之中和出镜的时候,穿着搭配却总是觉得没有比这样穿更合适敬大姐的了.

  敬大姐的心很软,即使是批评性的报道她也是商量性的口吻,而在采访针锋相对要提一些尖锐性的问题时,敬大姐总是狠不下心来,这使得敬大姐在我们这个经常流露出"尖酸刻薄"的团队中多少显得有点与众不同.

  但对于观众来说,敬大姐就比我们几个人值得信赖得多,于是收到的各种信件是最多的,也因此看到敬大姐求人办事,但从不是为她自己,而是为别人.求敬大姐办事有一点让人印象深刻,你把事儿跟她说了,几天之中,她都没有跟你谈起这件事,你以为敬大姐忘了,但几天以后,她把办好了事的结果告诉你,然后和你聊直敢其它话题,让你说感谢的机会都没有.

  平和宽容的敬大姐也有发火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们五个人出去签名售书,读者很拥挤,秩序也很乱,维持秩序的一位小姐冲一位观众很不客气的发了火.这个时候敬大姐发话了:你客气一点好不好?目标当然是冲着那位维持秩序的小姐.我知道敬大姐绝不会发那种拍桌子瞪眼睛的火,但语气突然严厉起来就是她发火的象征,我甚至感到:

  这比那种真正的发火还要有震摄力.

  敬大姐还是一个容易被普通人和普通人中间的感情所打动的人.她关注民工关注孩子关注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似乎比我们都多.我虽然几年之中没有见过敬大姐掉眼泪,但却经常感受到她在讲述某件事情心头一软的时候.

  我时常能感觉到外在很柔和的敬大姐骨子里却很坚定.当初从黑龙江向外考研究生的时候,几次挫折又几次坚持,终于见到成功的那一天.从广播学院任教到电视台当主持人,从经济部到评论部,敬大姐的每一步都走得准确并坚定,这不能不让我佩服她的判断.想当初敬大姐在经济部已经闯开了一片天地,也开办了中央电视台第一个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栏目《一丹话题》,,但敬大姐依然敢把这一切都抛掉,来评论部重闯一片天地,,这是一种有勇气的赌博,但敬大姐赢了,也因此,敬大姐在我心中的形象从来就不是柔弱的,"大姐"这两个字叫起来更带上了一种佩服的含义.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6/6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