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是一面镜子_季羡林【完结】(64)

2019-03-10  作者|标签:季羡林

  14?《〈达·伽马以前中亚和东亚的基督教〉汉译本序》(《达·伽马以前中亚和东亚的基督教》林悟殊编译)

  在这一篇"序言"中,我首先表明了我对中德这两位同行学者(原作者及编译者)间合作的欣慰。接着我就说明了我的一些想法。首先是我认为:没有文化jiāo流,人类文化就不会有进步,而宗教传播,也是文化jiāo流中的重要部分。中国历史上几个大的外国宗教的传入,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其次我想到:中亚及中国新疆是人类历史上几大文明体系和几大宗教大规模地汇流的唯一的一个地方。但是探讨这个问题并不容易,除了考古田野工作外,还要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后者只有中国可以提供,因此,必须有中西合作,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15?《一点希望》--庆祝《文艺理论研究》创刊十周年

  世界上古今文艺理论能自成体系者共有四家:中国、印度、古希腊、近代欧美。四者间有同有异,而同大于异,其间颇多相通之处。时至今日,我们要想研究中国古代文论,提高研究水平,必须兼通四者。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深入探讨,而水平即在其中矣。

  (这是我几年前的看法。到了今年,一九九七年,我的看法有了改变,后面再谈。)

  16?《〈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序》(《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李明伟等著)

  对丝绸之路的研究,虽然我们古代史籍中对这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记述特详,却是起步较晚的,晚于欧、美、日的一些学者。最近几十年来,我们急起直追。这一部《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就是成果之一。

  第105节:回到祖国(58)

  17?《〈东方趣事佳话集〉序》(《东方趣事佳话集》薛克翘主编)

  文化jiāo流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但是,学习西方,也必须看东方。看东方,至少有两种看法,一个是在学术上深入探讨,这可以说是阳chūn白雪。但是,光有阳chūn白雪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下里巴人。把东方的趣事佳话搜集起来,编纂成书,供广大读者阅读,从中学习一些有用的东西。这二者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18?《〈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序》(《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周南京主编)

  我在这篇序中谈到,文化jiāo流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专就中国同外国而论,华侨和华人又是促进中外文化jiāo流的重要因素。中国华侨史是一部触目惊心的伤心史。在旧社会,我们国内灾患频仍,民不聊生,中国劳动人民,特别是闽、粤等沿海省份的劳苦大众,被迫背乡离井,漂洋过海,到达美洲诸国、南洋群岛诸国,以及欧、亚、非一些国家,为西方的新兴的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流汗流血,有的甚至过着奴隶般的生活。这就是华侨的来源。但同时他们也把中华文化传向四方。到了今天,祖国qiáng大了,华侨的地位在当地也相应地改变了。这就是华侨最爱国的原因。

  19?《论〈儿郎伟〉》(《庆祝饶宗颐教授七十五岁论文集》)

  "儿郎伟",敦煌卷子中有一些以此为名的歌辞,唐代和宋代一些作家作品中也有这种歌辞。这三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中外研究者意见有点差异,但是倾向有意义者多,换句话说,认为"儿郎"就是"年轻人"。我个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儿郎"只是音,而没有意义。我找了很多例子,处于"儿郎伟"地位的三个和声字,第二个字,同"郎"字一样都是来母字。

  20?《〈吐鲁番研究专辑〉序》

  "吐鲁番学"是指研究新疆地区甚至新疆以外一些地区的文化的学问,冠之以"吐鲁番",只能算是一个代表。陈寅恪先生说,"敦煌学"是中国一部"伤心史"。"吐鲁番学"也一样。意思是说,这一门学问最初中国学者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外国学者则喧宾夺主,此所谓"伤心"也。但是,最近十几年以来,情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研究范围内,中国的老、中、青三代学者都茁壮成长起来了,过去不能做的工作,现在能做了。汉、维两族都有了自己的"吐鲁番学"的学者,我们真可以扬眉吐气了。这个势头真如旭日东升,方兴未艾。

  21?《〈印度古代文学史〉前言》(《印度古代文学史》季羡林主编)

  "前言"中发了一点牢骚,说一股欧洲中心论的邪气弥漫中国社会,外国文学界亦然。有的人总瞧不起东方文学,包括印度文学在内。这种推崇西洋的歪风,至今未息。

  22?《二十一世纪:东西文化的转折点》

  一个世纪末并不一定意味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但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世纪末却确有这个意味。英国史学家汤因比主张,每一个文明(文化)都有一个诞生、成长、兴盛、衰微、灭亡的过程,哪一个文明也不能永垂不朽。专就东、西文化而论,我主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辉煌了二三百年的西方文化已经是qiáng弩之末,它产生的弊端贻害全球,并将影响人类的生存前途。西方有识之士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我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现在这个世纪末可能就是由西向东的转折点。

  23?《〈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自序》(《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

  这一项实际上包括两篇"自序"。第二篇写于一九八六年,是给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写的,它本来准备出版这一部书,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把稿子压了几年,书终于没出成。北京大学出版社慨然毅然接受了出版的工作。第一篇"自序"就是给北京大学出版社写的。这一部书终于出来了。

  在第二篇"自序"里,我讲了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我赞成影响研究,而不欣赏平行研究。因为前者摸得着看得见,而后者则往往玄乎其玄,有时候甚至捕风捉影,胡说一通,让赞成者无从赞成,反对者无法反对。我对"义理"一类的东西是敬鬼神而远之。

  第106节:回到祖国(59)

  第一篇"自序"则说明了我为什么把第二篇"自序"原封不动保留下来的原因。我在上面一节中介绍的我的观点,即使再写一篇新序,也不会改变,索性把原序保留下来,免得麻烦。我在这一篇新序中,还感谢了帮我编选这一部分的、我的几十年的老助手李铮先生。最后发表了一点感慨,说自己成了陶渊明的信徒。

  24?《梵语佛典及汉译佛典中四流音r · r- · l · l-·问题》

  这是一篇异常重要的论文,也是我生平写的文章中自己比较满意的一篇。

  本文目次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从慧琳谈起

  三、四字特点及其发展的历史

  (一)四字在印度的产生与演变

  (二)四字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1?四字异译

  2?四发音的分歧

  3?发音分歧的地域问题

  四、再谈慧琳

  五、所谓中天音旨

  六、关键所在

  (一)四字的特殊性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4/8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