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眼菩提_林清玄【完结】(15)

2019-03-10  作者|标签:林清玄

  后来,有一天,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邀请佛陀和弟子们到皇宫的正殿吃饭。佛陀知道槃特已有神通,就把自己的饭钵jiāo给槃特,叫他跟在后面走。

  哪里想到,到了皇宫大门时,守卫认出槃特,不让他进入皇宫,并且取笑他说:"你做了出家师父,一首偈都学不会,为什么请你来呢?我们在家的俗人,尚且知道好几首偈,像你这样没有智慧的师父,布施给你吃也有用,你不要进去了。" 槃特只好独自留在门外。

  佛陀和弟子进入正殿,佛陀被请坐在上位,喝过水以后,突然有一只手臂伸进正殿里来,那手里端着饭钵,放在佛陀的面前。波斯匿王、大臣们、夫人、太子,以及在正殿里的人,看到那样长的手臂伸进来,却看不到手臂是谁的,大为吃惊,就问佛陀说:"这是谁的手臂呀!"

  佛陀说:"这是槃特的手臂呀!槃特已经得道,刚刚来的时候,我叫他帮我拿着饭钵,可是卫士不让他进来,他只好伸手进来把饭钵jiāo给我,大王可以请他进来,就知道他威神倍于常人了。"

  波斯匿王问佛陀说:"听说槃特尊者本性非常愚笨迟钝,只知道一首偈,怎么样的机缘使得他得道呢?"

  佛陀说:"学不必多,行之为上。贤者槃特虽然只懂昨一首偈的意思,但他对这首偈的jīng义理解到了极致,而且他和身口意都能寂灭,纯净得像天上的huáng金一样。一个人虽然学得多,如果不懂得实践,只是在耗自己的意识和思想,有什么益处呢?"

  于是,佛陀为参加盛会的人说了一首偈:

  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意。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听了这首偈,在场的两百比丘都得到罗汉道,国王群臣夫人太子等等都感到十分欢喜。

  这个故事出自《法句经》第一卷,是在告诉我们,实行、实践的可贵,光是知道了很多,而不去做,等于什么都不知道;如果知道的虽少,而能实践,一样会有巨大的力量。

  像槃特这么愚笨迟钝的人都能由于努力实践产生大的神通力,开悟走向涅槃的道路,何况是聪明的我们呢?

  念及上地

  禅宗把禅定的境界分成四禅八定,四禅八定里虽有次第可以依次而进,不过像我们凡夫,不管能进到哪里一层禅定的境界都是非常不易,即使能够进入初禅,就会欢喜赞叹不置了,何况是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非想处地的境界呢?

  高层次的禅定非我们所能知悉,但就以"初禅"为例,初禅又称"离生喜乐地",有觉、观、喜、乐、一心五种现象,由于尝到觉观喜乐的禅味,很容易使人执迷,甚至贪着禅的享受而不肯追求更高的禅境,这时有一种对治的方法叫做"念及上地",就是时进念及还有更高的境地,努力向前,不让我们因为粗浅的禅悦而不再继续追求更细腻高超的定境。

  "念及上地"在禅修上能有效对治两种情况,一种是昏沉懈怠的时候,容易让人生出放弃之想,这时如果能念及上地、就能涌起清进之念,往追求;一种是欢喜悦乐的时候,容易让人生起住留于喜乐之思,这时如果能念及上地,就能发出舍下之念,向上追求。

  时时的"念及上地"就能念念向上、念念不忘、念念jīng进,日积月累就是我们所说的禅定功夫,如果不能一直向上,老是留在原地,那么坐得再久,又有什么用呢?

  "念及上地"真是一个好句子,它不只是对禅定有用,拿到人和生活里也是确实有效的,就在我们生活的四周,我们所眼见的成功者一定是"念及上地,当然会使我们一天比一天成熟,变成一个愈来愈完美智慧的人。

  "上地"在生活里面说,就是更细腻、更jīng致、更美好、更高层次的境界,我们要生活比现在高超一些、完美一些、那么达成的希望是我们的心要不时想到比现在更jīng美的境界,我们才可能用行为去实现它,这种求好的jīng神与思想,就是"念及上地"。

  我们讲禅,自然可以脱开生活光从定讲,不过禅的体验与jīng髓却能与生活互通互惠、相互体证,一个不能自生活中生起定慧的人,禅定是无望的;一个不能从禅定中观照生活的人,就容易沦为空禅和狂禅。

  为什么生活与禅定可以合在一起看,吃饭与用功是同一件事呢?那是因为生活怀禅定无非都是心的锤炼,心的走向清净...之路。所以,不时把心提起来,想想日月、青天、白云的风光,我们就不致一直沦落了。

  妙高台上

  在浙江奉化有个雪窦寺,开山祖师叫妙高禅师。如今在雪窦寺山上还有一个妙高台,传说从前的妙高禅师就在那台上用功,因而得名。

  妙高禅师原来在台上靠山的一边用功,昼夜不息,但因为jīng力有限,时常打瞌睡。他心想自己的生死未了却天天打瞌睡,实在太没用了,为了警策自己别打瞌睡,他就移到妙高台边结跏跌坐,下面是几十丈的悬崖山涧,如果打瞌睡,一头栽下去就没命了。

  可是,妙高禅师工夫还没到家,坐到台边还是打瞌睡,有一次打瞌睡,真的就摔下去了,他心想这一次没命了,没想到在山半腰时,忽然觉得有人托着他送上台来,他很惊喜地问:"是谁救我?"

  空中答曰:"护法韦驮!"

  妙高禅师心想:还不错,居然我在这里修行,还有韦驮菩萨来护法,就问韦驮说:"像我这样jīng进修行的人,世间上有多少?"

  空中答曰:"像你这样修行的,过恒河沙数之多!因你有这一念贡高我慢心,我二十世不再护你的法!"

  妙高禅师听了痛哭流涕,惭愧万分,心又转想:原先在这里修行,好坏不说,还蒙韦驮菩萨来护法,现因一念贡高我慢心起,此后二十世他不再护示了。左思右思,唉!不管他护不护法,我还是坐这里修我的,修不成,一头栽下去,摔死算了,就这样,他依然坐在妙高台上修行。

  坐不久,他又打瞌睡,又一头栽下去,这次他认为真没命了,可是他快要落地的时候,又有人把他双手接着送上台来,妙高禅师又问:"是谁救我?"

  空中答曰:"护法韦驮!"

  "你不是说二十世不来护我的法吗?怎么又来!"妙高禅师说。

  韦驮菩萨说:"法师!因你一念惭愧心起,已超过二十世矣!"妙高禅师听了,豁然开悟!

  上面这个故事出自民初高僧淡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是他在参访雪窦寺时听寺中师父所说。最后,淡虚法师下了这结论:"佛法的妙处也应这里,一念散于无量劫,无量劫摄于一念,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微尘刹土不隔毫端'。"

  我想,这个故事应该给我们一些启示,就是发愿产志要发勇猛心、jīng进心,岂止是修行办道,就是人间世界的一切成就,不也是勇猛心和jīng进心的动力吗?

  光是勇猛心、jīng进心还不够,必须再有惭愧心、忏悔心的配合,才能使勇猛不致躁时,jīng进不致浮夸,也才能有长远不退的志愿。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5/3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