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消息引起了军事学术界的关注,也让各国的军事指挥机关感到惊奇——
是谁把《孙子兵法》翻译到了美国?又是谁将这本书推荐给了美国的军事指挥机关?美国人读得懂吗?它对海湾战争有用吗?
经过一番周折,有人找到了流传在美军中的《孙子兵法》。——这不是2000年前的《孙子兵法》,而是后人所写的《孙子兵法概论》。重视知识产权的美国人在书的封面上印着一个中国人的名字——陶汉章。
陶汉章是何许人也?
笔者在京郊的红山口找到了这位老将军。他原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副院长。
他已经八十高龄,但仍然神采奕奕。一副很是秀气的眼镜使他显得更加斯文,也使他显提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在他那简朴的客厅里,我们的话题就从这本书开始了。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孙子兵法并写出这本概论的?”
陶汉章将军指指桌上的刘伯承的照片,话题就从这位开国元帅说起了:
“应该说,这本书有他的心血。”陶汉章说,“还是50年代的时候,刘帅在南京军事学院当院长,我在那里当搞教学。有一天刘帅对我说,现在讲战役学,都是苏联的东西,学员反映听不懂,你能不能讲一讲孙子兵法?”
陶汉章说:“《孙子兵法》虽然早就读过,可是要讲课……”
见他面有难色,刘帅说:“你再系统地读一读,我们找个时间再研究一次。”
没有过几天,刘伯承就通知陶汉章把战役系上课的教员和有关人员找来开会。
刘帅主持召开了研究孙子兵法的座谈会。他首先发言:“孙子兵法十三篇,实际上是一本散文,其中有不少雷同和重复的地方,我看是否可以分为六个问题来讲。这六个问题是:智谋、兵势、奇兵和正兵、虚和实、用兵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刘帅一番话,使陶汉章很受启发,也就成了后来他写《孙子兵法概论》的基本框架。
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这本书终于在1985年出版了,在以后五年的时间里,共印了五次,发行十几万册,在当时的军事学术界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孙子兵法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对世界军事学术的贡献,出版后不久,就受到了国外的注意。”陶汉章将军很有几分得意地说。
一位在联合国工作的中国官员把它译成了英文,在美国纽约的史特林公司出版。也许是出版业的不景气,也许是美国人的偏见,出版后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
海湾战争爆发前,有人向美国国防部推荐,他们购买一百本书,发给参战的高级将领。紧接着,美国军事书籍俱乐部和星条旗出版社,又购了一批书,推荐给美国海军陆战队……于是,这本书就在那里流行了起来。
陶汉章也因此而名声大震。
美国国会高级顾问布尔基斯金给陶汉章的信中说:“我读了你的书,不仅我一个人受益,我相信所有读了这本书的人都会受益。”
美国亚拉巴马州的州务卿派员专门找到了在广州休息陶汉章,授予他亚拉巴马州荣誉州务卿的称号。
那天我们的话题几乎都和书有关,而将军的几本书也都很有传奇经历。
陶汉章的第一本“著作”竟是用花花绿绿的纸写成
从江西进贤县一个小山村走出来的陶汉章没有什么更特别的经历。十几岁时,他投奔自己的姑父,到冯玉祥创办的“西北军官学校”读书。
1933年,陶汉章参加了吉鸿昌领导的抗日同盟军,因反蒋失败,军人各奔东西,他听说老家江西有红军,就回到了南昌。
当时,国内的情况十分复杂,他刚刚到南昌,就听说进贤县的国民党党部传他,说他是反蒋分子……
所以他只能在南昌待着,有一天,陶汉章翻报纸,看到上面说在新余县有共匪活动,就决定到那里去找一找。
于是就有了他参加红军的曲折经历。他有一个侄子在新余县当副县长,听说他从抗日前线回来,就请他到新余县作报告。在那里,他住了三天,听侄子的佣人讲,江那边就是红军,这里是一半红一半白。于是,陶汉章想方设法坐上了回城的一艘小船。
当船行至罗坊镇时,陶汉章对船老板说:“这里有我的一个同学,我要去看看。如果等到十二点不见我回来,你就可以走了。”
上了岸,陶汉章一路向南走,问了几个人,人家警惕性都很高,都说不知道红军在哪里。又饿又累时,前面来了个老人,陶汉章问他:“能不能带我去找红军?”老人打量了半天,说:“你先在这里歇会儿,我给你找找看。”
不一会儿,来了一个穿黑衣服的中年人。他问陶汉章:“你为什么要找红军?”
“我想参加革命。”
那人也不多问什么,就带了陶汉章往山里走。到了区苏维埃,他们又和上级联系。很快得到答复,叫把陶汉章送到永新县去。——他就这样参加了红军,成了红六军团的一员。
陶汉章见到的第一个领导人是任弼时。听说他从冯玉祥的军官学校出来,有些文化,就把他留在了机关。到政治部当gān事——那个gān事可不是怎么好当的啊,既要当编剧,又要当演员,还要写标语,作宣传……
说实在的,陶汉章不想当政治gān部,想当军事gān部。谁知军事gān部没有当成,却在红军学校当起了教官。而当教官就要有教材,那时谁给我们的红军提供教材呀?
“还不是靠自己gān!”回忆起那时候的日子,陶汉章很是兴奋。“根据当时gān部的特点,我拟了一个讲课提纲,叫军事问答一百题。一边总结,一边教课。后来就成了我的第一本书。”
江西的条件相当艰苦,红军吃盐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写字用的纸了。当陶汉章的《军事问答一百题》写好以后,却没有纸张印刷。他就和同事们到外面去找。找回来的纸有红的,有绿的,也有花的,也有一面写了字的。
陶汉章就是用这样的纸油印出了他的第一本书。也正是这本花花绿绿的书,使不少红军战士很快地成长起来。
对自己的这本著作,陶汉章很是爱惜。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短暂的休整,他总是随身带着这本书。在长征路上,这本书已经磨烂了他还是舍不得扔掉。直到过草地时上级要求轻装再轻装,他才近不得已把它留在了草地……
如今,这本书是再也找不到了,说起来陶汉章将军还很有点遗憾。
共产党人写的书在国民党的陪都出版,半个世纪后才见到样书
1936年,19岁的陶汉章经过长征以后,调到了十八集团军随营学校,他任学校支队长兼军事课教员。一天,政治部主任邓小平找到当时的随营学校校长韦国清,jiāo给他一封信。
信是从重庆寄来的,署名是三联书店邹韬奋。信中说,希望能写一本开展敌后游击战的书。
韦国清把陶汉章找来,说:“你正在教军事课,这本书就由你来写吧。”陶汉章看完信,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把我们八路军开展游击战的经验介绍到全国去,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