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摆在下层封建知识分子面前的出路,无非是两条:要么“学而优则仕 ”,靠科举制度挤进封建官僚门坎,企望高官显贵;要么沦落潦倒,贫穷一生。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在科举入仕的道路上苦心奋斗,耗尽了jīng力,朝思暮想的是金榜题名,获取封建官僚的身份地位。虽然没能达到目的,但他仍未放弃努力,进而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所以,当林则徐一来到人间,他的父母就已经为他设计了一条“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
林则徐4岁那年,其父林宾日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那时,林宾日在本城罗姓人家的私塾里教书,他把儿子带到那里, 常常抱在膝上,“自之无以至章句,皆口授之 ”。教他口头跟读。7岁时,便教他作文。一直到12岁,林则徐跟随父亲,就学于文笔书院。他后来回忆说:
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已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然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
又说:
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皲,恒至漏尽。
由此可见,林则徐父母望子成龙之心情多么迫切。
由于父亲的谆谆诱导,加上自己的发奋苦读,少年林则徐文才出众,被誉为“神童 ”。一次,有人试他的才学,出了一个上联“鸭母无鞋空洗脚 ”,他马上应对“jī公有髻不梳头 ”。还有一次,老师带着学童们游玩彭山绝顶峰, 出“山”、“海”二字, 试叫学童们各作一对七言联句。当其他学童还在冥思苦想时,林则徐第一个吟出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于此,林则徐“以童年擅文名 ”。 林宾日曾说 :“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林则徐的“擅文 ”,不仅靠培养引导, 更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换来的。
1796年,12岁的林则徐岁试中佾生,应郡试第一。
第二年参加科试,中秀才,即入鳌峰书院读书。他的应试之作《仁亲以为宝》是一篇华丽的八股文,是现存林则徐最早的文章。当时被人们大为推崇,收入《制义丛话》卷十七中。
少年林则徐家庭生活比较清苦。林家每到除夕之夜才难得地吃上一餐算是佳肴的素炒豆腐。也只有在除夕之夜,挂在壁上的油灯才有两根灯芯。为了读书,林则徐“每典衣以购之 ”。有一段时间,他还在闽县衙门内兼做知县房某的书廪(抄写员),以其所得聊补读书费用。鉴于这样的家境,当时就有人劝林宾日让其儿子改业,读书进仕观念很深的林宾日当然不会同意,“惟笑不应 ”。林则徐刚刚懂事, 看见母亲和姐姐们都为生活而忙碌,“往往漏尽jī号,尚未假寐”,深感不安,“请代执劳苦,或推让饮食”。母亲和父亲有着同样的观念,她对儿子严肃地说 :“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父母的言传身教, 更激起了林则徐发奋攻读的决心。
林则徐的父母还在同情下层人民痛苦,不满官僚地主巧取豪夺、贪污中饱方面,给幼小的林则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父母“视人之急犹己家, 虽至贫再三, 尚阝疾病死葬,靡不竭力解难,忘乎其为屡空也 ”。他儿时亲眼看到父亲把米送给困穷如洗的三伯父,自己和母亲忍饥挨饿,还告诉他说:“汝伯父来,不得言未举火。”
父亲“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 ”。有一次,一个士豪想用重金贿买他父亲,为其保送文童,遭拒绝。又有一次,“里中有豪猾者,欲延府君课子, 不惜厚聘。府君疾其□行,坚却之 ”。
父母不满官场贪污腐败。林则徐10岁那年,闽浙总督伍拉纳、福建巡抚浦霖、按察使钱士椿等贪赃枉法事泄,被革职拿办,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一大丑闻。在此前后,父亲每每教读回来,总和母亲怒形于色地谈论。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林则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林则徐后来在官场上注意了解民间疾苦,作风正派、刚直,保持着不屑与贪官污吏为伍的某些锐气,都不是偶然的。
林则徐在鳌峰书院求学7年,一直到1804年20岁时中举为止。当时的鳌峰书院是福建的最高学府,主持书院的山长郑光策, 是一个进士出身、“有心用世”的封建士大夫。他为人正直,愤于吏治腐败;他讲求“明礼达用之学 ”,鼓励学生立定志向,有目的地读书。所以鳌峰书院的教课,不仅有制义诗赋,还注意到经世之学,“一课制举艺, 一课古文论志,考辨诸体,期学者力经史之学 ”。
林则徐在鳌峰书院山长郑光策的引导下,开始钻研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知识,接触各种经史典籍,眼界大为开拓,他还通过父亲的关系,结识了被后人称之为“今文学之初期”的“研究今文遗说者”陈寿祺,他俩“比数过从,通悃愫,讨文字,欢甚 ”。林则徐通过跟陈寿祺来往而受到过不少启发,他曾在一首诗中表示 :“束发读公文,珍如觏鸿宝 ”。
林则徐在鳌峰书院7年的学习中,博览各种古籍,潜心研读经史,写下大量读书心得笔记,为他日后从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他早年的《云左山房杂录》读书札记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的研读范围十分广泛,涉猎诸多方面,有儒家经典以及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之作,也有《老子》、《韩非子》、《庄子》; 有《史记》、《汉书》等史籍,还有历代诗文集、笔记、佛经、医书及书法碑帖等等,儒、法、道、佛,兼收并蓄。他还在札记中写有不少警句,如“博闻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勿苟且雷同,勿偏执臆见”,“崇实行而不事虚名,秉公衷而不持偏见 ”,反映了他努力追求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崇尚言行一致的心情。尤为“岂为功名始读书”一句,更见林则徐确已遵循师长的教诲,“以立志为先”,树立经史致用之志了。
青少年时代的林则徐,对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如诸葛亮、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李纲、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人,深怀敬佩。南宋抗金英雄李纲是福建人,祠墓均在福州。林则徐对他的事迹更为熟悉,时常和朋友们谈论他的悲壮故事,并与学友一道,经常去李纲祠墓凭吊,赋诗抒发爱国情怀。后来在22岁那年,还和学友们发起修葺李纲墓地。他喜爱白居易诗的风格,用心模仿,后人说他“诗宗白傅 ”。
早年的读书生涯,是林则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父母师长的教诲,书院学风的熏陶,使林则徐从小养成善读有关民生利病之书,不断吸取古代封建文化中的思想养料,树立救时济世志向的良好道德品质。
1804年秋天,20岁的林则徐顺利地考中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