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51)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自青少时期开始,魏了翁就接受了理学思想,他17岁拜章寅臣为师,学习义理之学.当其成年入仕的时候,正是理学遭受打击,被定为"伪学",严令禁止的时期.朱熹等59人被判为"逆党",受到严重打击.26岁担任学官的时候,他"获接四方之士而取师友",就在这时,魏了翁在临安结识了朱熹的门人辅广、李燔等著名学者,与之结为学友,经常和他们共同探讨学问.自此以后,魏了翁便逐步加深了对程朱理学的了解.他从辅广和李燔那里受赠了一些朱烹的著作,开始系统研究朱熹的思想.魏了翁非常崇拜朱熹,称其为"集濂、洛之大成"的学者,并颂称"朱子之功不在孟子下".(《鹤山先生大全文集·朱文公年谱序》,以下简称《文集》)

  公元1207—1210年间,魏了翁回到故乡,其间三次辞去朝廷之聘召,筑室于白鹤山下,与诸友研习经书.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在家乡蒲江创建了著名的鹤山书院,开门授徒,传授程朱理学.在这时,四川的读书人"争负笈从之.由是蜀人尽知义理之学."(《宋史》)与此同时,他又将辅广所赠之朱熹著作大量地加以刊印,使其广泛地流行于四川各地.经过魏了翁的讲学授徒活动,理学就在四川各地传播开来.加之他于较长时期在四川一些地方作官,所到之处积极从事讲学活动,对理学在四川的振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魏了翁因上疏言事得罪了权贵,遭受贬谪.在他谪居靖州(今湖南靖县)期间,又在当地办了一所鹤山书院.由于他的名声很大,一时各地学者云集,"湖南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书从学."(同上)谪居靖州期间,他还撰写了《九经要义》100卷.从公元1225年到公元1231年,达6年之久的谪居时期,他几乎将全部jīng力投入了授徒讲学与著述活动.绍定六年(1233年),来理宗亲政,56岁的魏了翁才被召回朝廷,担任了中央政府的要职,这段时期,宋理宗对于他的理学治国主张和政治改良意见表示欣赏,并被进爵为临邛郡开国侯,又面赐御书"鹤山书院"四个大字,用以表彰他的讲学活动.

  嘉熙元年(1237年)魏了翁逝世,终年60岁.卒后十日*诏以资政殿大学士,通奉大夫致仕."(同上)这个职称,在宋代只授给罢政之宰相或其他地位显要的大臣,是从政官员的最高虚衔.后来,魏了翁再"诏赠太师,谥文靖,赐第宅苏州,累赠秦国公."

  魏了翁一生的著作很多,其大部分被后人汇编为《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共110卷.

  另外,他还著有《九经要义》多卷,《古今考》1卷,《正朔考》1卷.

  二、适应政治需要 树立理学权威

  产生于北宋时期的理学思cháo,在其初步发展时期,虽然对社会有重大影响,但并未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特别重视.理学的基本思想是以儒家的经典为依据,又以其jīng巧的哲学思辨来论证"三纲""五常"的至高无上性,竭力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政治服务.然而,它又继承了儒家的"王道"政治思想,主张对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分骄奢yín逸和无限制的横征bào敛、腐败贪残等伤天害理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基于这个原因,它必然要受到特权阶层的限制和压抑,虽然有一些崇尚或支持理学的官僚士大夫竭力为之提倡和争取,但仍得不到顺利的发展,乃至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中受到牵连或压抑,其倡导者甚至遭到打击排斥.南宋前期出现的"庆元党禁",曾使理学遭受厄运.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理学势力相当可观,当时有朱熹、张栻、吕祖谦和陆九渊等著名理学家聚徒讲学,其影响很大,理学发展十分迅速.朱熹等人还借助于给皇帝讲书的机会来gān预朝政,因而引起了一些官员的敌视和反对,如郑丙、陈贾、林栗等人就十分敌视理学人士,先后奏请禁止理学.到来宁宗庆元年间(1195一1200年),在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以赵汝愚同韩囗胄为代表的两派政治势力的权力之争.当时身居相位的赵汝愚,引用了朱熹等理学家担任要职,而韩囗胄则在朝中一批反理学官员支持下,与赵汝愚争夺权力.结果是韩囗胄得势,赵汝愚被迫下台.这就使理学势力在政治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理学被定为"伪学"而被严令禁止,又将朱熹等59人列为"过党"加以打击排斥.此后,理学便开始处于低cháo时期.

  魏了翁在上述情况下,于1199年考中进士.到了庆元年间(1205—1207年),韩囗胄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以巩固自己的权势,冒然发动了对金战争,结果失败被诛.嘉定改元(1208年),史弥远为相,以韩囗胄为代表的主战派势力受到挫败.

  在这种政治气氛中,理学又重新抬头.魏了翁和真德秀就是在理学处于低cháo时期从事学术和政治活动的.他们二人"志同气合",共同为"嗣往圣,开来哲"——为接承"道统",振兴和发扬理学而共同奋斗.

  嘉定九年(1216年),当时正在四川做官的魏了翁开始上疏宋宁宗,请求表彰理学开山周敦颐,请为之赐封谥号.其奏疏说:

  盖自周衰孔孟氏没,更秦汉魏晋隋唐,学者无所宗主,支离泮涣,莫这其归.……敦颐独奋乎百世之下,乃始探造化之至赜,建图著书,阐发幽秘,而示人以日用常行之要.使诵其遗文者,始得晓然于诛泅之正传.……又有河南程颢、程颐亲得其传,其学益以大振.虽三人皆不及大用于时,而其嗣往圣,开来哲,发天理,正人心,其于一代之治乱、万世之明暗所关,盖甚不浅.(《文集》卷15,《奏乞为周濂溪赐谥》)

  对理学家的褒赠,在当时已有先例,如嘉定二年(1209年),宋宁宗曾下诏,赐朱熹为"文公",嘉定八年,又谥张栻为"宣公",嘉定九年,再谥吕祖谦为"成公".然而,请为周敦颐和二程赐谥号,则是一桩不寻常的事件.按照历史惯例,死后有资格受封谥号者,都是在生前地位特高、受到皇帝敬重的人,周敦颐和二程,生前并未显耀于朝廷,社会地位不高.再则,史弥远之表彰朱熹等人,实出于政治需要.因此,朝廷对魏了翁请给周、程赐封谥号和定理学为正宗的建议,一时难于作出决定,因而迟迟不能表示可否,更未得到施行.

  嘉定十年(1217年),魏了翁再次上疏申言前奏,请为周敦颐和二程赐封谥号.

  在此次上书中,他把这件事看做是关系"学术之标准,风俗之枢机"的大事,要求把他们的思想学说定为指导思想,"以风励四方,示学士趋向之级,则其于崇化善俗之道,无以急于此者."(同上,《奏乞早定周程三先生谥议》经过魏了翁的一再奏请和qiáng调,加之一些朝臣如真德秀等人的有力支持,到了嘉定十三年(122.年),宋宁宗终于决定下了诏书,谥周敦颐为元公,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并向全国褒扬了周、程开创理学的功绩.以此为契机,崇尚理学之风很快就在国内各地兴起.

  各州郡纷纷为周程等理学家建立祠堂.魏了翁也应各州郡之请,为各处的周、程祠堂作记,表彰宏扬,大张理学旗帜,如他在《长宁军六先生祠堂记》中说:"不有周程诸学为图为书,振聋发瞽,如是而为极、为仪、为性命,为仁义礼智、为yīn阳鬼神,即躬行日用之常,示穷理致知之要,则人将泯泯愦愦,无所于闻."(《全集》卷48)这些话,将周敦颐和二程同他们开创的理学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在魏了翁看来,有了周、程三人的出现,世人才得以从"泯泯愦愦"中清醒过来,否则文明将会趋于纸灭,人们只能懵懵懂懂地处于野蛮状态之中.这种看法未免夸张过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51/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