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62)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大德八年(13.4)十月,吴澄回到崇仁故里.这时,朝廷有旨传来,授他为将仕郎、江西等处儒学副提举.次年,吴澄校定邵子(雍)之书,编次其目为(一)《皇极经世》12卷,为书62篇;附录《观物外篇》两篇;(二)《渔樵问答》1卷,为书22章,附录遗文6篇;(三)《伊川击壤集》20卷,为诗1498首,附录集外诗13首以及《后序》1卷.吴澄天资高明,早年已能领悟《易经》奥秘,所以对邵子之书考校详实,编订jīng审,有功于邵子之学可谓大也.与此同时,吴澄还jīng心校订了郭璞《葬书》等古籍.

  吴澄不愿出仕,迟迟未去上官.大德十年(1306),他决定漫游南岳衡山,四月到达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chūn县).江西儒学提举郑陶孙闻知此事,立即派人致书,追请吴澄赴任.十月,吴澄被迫到官就任.次年正月,他突然染病,二月便告请到富州(治所在今江西丰城县)就医.在疗养期间,吴澄又jīng心校订了一《老子》、《庄子》以及扬雄《太玄》诸书,还与门人论及诸书之本旨,并辨正讹伪,而后著论立说.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新天子即位,广求人才,诏授吴澄为从侍郎、国子监丞,并移命江西行省敦促赴官.次年六月,吴澄就任国子监丞,六馆翕然归向.

  最初,元世祖命北方名儒许衡出任国子监祭酒,开始以朱熹理学教授弟子.许衡告老以后,继之者多是他的门人,还能烙守师法.但时间既久,师传渐失,学者散漫无归.而今吴澄一到,决心整治颓风,使诸生为学知其趋向.他每天拂晓便举烛堂上,让诸生依次受业,并各持所疑以质问.直至傍晚,他才退归寓舍稍事休息,而诸生往往执经以从,随时请教.吴澄根据清生才质之高下、识见之深浅而分别给予指导,使他们都能"刻意研穷,以究乎jīng微之蕴;反身克治,以践乎进修之实."吴澄就这样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朝夕讲论,寒暑不废,从而赢得了六馆请生的衷心爱戴.他本来不愿出仕,但而今官授师儒,每日面对莘莘学子,确实也感到了为人师表、哺育英才的莫大快乐.

  至大四年(1311)三月,元仁宗即位,罢尚书省.吴澄被改授文林郎,升国子监司业.原侍御史刘赓拜集贤学士兼国子监祭酒,他召集六馆请生,反复告诫大家说:"朝廷徒以吾旧人,故自台臣来领学事,主工作,新斯文之意甚重,吾岂敢当!

  司业大儒,吾犹有所质问,时不可失,师不易得,诸生其勉之!"吴澄在国子监克尽职守,不负众望.他采用宋代程颢《学校奏疏》、胡安国《大学教法》以及朱熹《贡举私议》三者,加以斟酌取舍,专门制订了四条教法:

  一曰经学,讲授内容有《易》、《书》、《诗》、《仪礼》、《周礼》、《大戴礼记》,再附加《chūn秋》三传,要求诸生各专一经,并须熟读经文,旁通小学,融会诸家讲说义理;二曰行实,教育诸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和睦宗亲,厚待朋友,同情他人;三曰文艺,指导诸生学习古文和诗赋,要求人人能够写诗作文;四曰治事,为诸生讲授有关选举、食货、礼仪、乐律、算法、吏文、星历、水利等方面的知识,对他们加qiáng能力培养.吴澄还未及施行这些教法,却被同僚所嫉恨,于是产生了辞官退隐的想法.

  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正月,吴澄告病辞归.他登舟赋诗,留别各位僚友,众人无不唏嘘感慨.监学官当即命令属吏及诸生数十人追至通州河上,再三恳留,吴澄执意不从.朝廷也专门遣使追留,终究未果.其时,六馆诸生怅怅然如失父母一般,竟有未经合清而追随吴澄南行者数人,从学几年后北归,全都中选高科,成为儒学名士.

  七、穷究"五经"

  吴澄到了晚年,更加专心致志,穷究"五经".在总结数十年治经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撰写了《五经纂言》,完成了经学史上的一大壮举,实现了他终生研究经学的宏愿.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吴澄漫游宜huáng(今江西宜huáng县),入山留居五峰僧舍,历时六月有余,修成《易纂言》.五年(1318)chūn,吴澄除集贤直学士,特升奉议大夫,朝廷当即委派集贤修撰虞集奉诏前往江西迎致.吴澄应召,于五月启程,八月到达仪真(今江苏仪征县),突然疾病发作,不能前行,只得暂时滞留淮南.

  十一月寓居建康(今江苏南昌市),修成《书纂言》以后返家.

  元英宗至三年(1323),朝中元老大臣一致举荐吴澄为当代天下儒士之冠,故有旨超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进阶太中大夫,并委派直省合人刘布囗齐奉敕前去聘召.舍人到了崇仁,代皇帝向吴澄殷勤致意,还说:"皇上固知先生年事已高,所以来召者,必欲见先生,宜毋以此为辞!"吴澄拜命即行,于五月抵达京师,六月入翰林院就任.七月,诏令吴澄撰写《金书佛经序》,以资皇室追荐冥福之用.他颇有异议,后因皇帝驾崩而止.

  泰定元年(1324)二月,朝廷采纳江浙行省左丞赵简的建议,大开经筵进讲.

  中书平章政事张珪主持讲席,分派吴澄担任经学讲官.三月,吴澄为泰定帝讲述《中庸》"舜其大孝"章以及《资治通鉴》数条.由于他进讲时言温气和,经旨敷畅,颇得古人劝讲之体,因此使皇上听后甚为满意.七月,吴澄奉诏纂修《英宗实录》.次年十二月,纂修事毕,吴澄又告病还乡.

  泰定三年(1326).张挂上疏皇帝,恳请起用吴澄.他说.

  翰林学士吴澄,心正而量远,气充而神和,博考于事物之赜而达乎圣贤之蕴,致察于践履之微而极乎神化之妙,正学真传,深造自得,实与末俗盗名欺世者霄壤不同.粤自布衣,一再收召,超擢学士,有识君子不以为过.前当讲明创切,温润完厚,康健聪明,经学之师,当代寡二.虽蒙恩赐存抚,为礼甚优,然合召还,资其学问,良非小补.

  于是,泰定帝下诏加授吴澄为资善大夫,仍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但吴澄终究称病未赴.

  吴澄闲居故里,依然一如既往地jīng心研究"五经",继《易纂言》、《书纂言》

  之后,他又陆续修成了《诗纂言》、《chūn秋纂言》、《礼记纂言》、《易纂言外翼》

  等书.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六月,吴澄不幸感冒得疾,家人延医诊治无效,历时数日竟与世长辞.噩耗传至朝廷,有旨加赠资德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曰文正.

  吴澄终生治经,孜孜不倦,从年轻时校订"五经",到中年又"采拾群言","以己意论断",再"条加记叙",并努力探索朱熹研究五经"未尽之意",直至晚年方才修成《五经纂言》.除了《诗纂言》而外,其余《易纂言》、《书纂言》、《礼记纂言)、《chūn秋纂言》四种以及《易纂言外翼》、《仪礼逸经传》、《孝经定本》、《道德真经注》等书,均为《四库全书》所著录.huáng宗羲季子huáng百家在《宋元学案·草庐学案》中评赞曰:"朱子门人多习成说,深通经术者甚少.草庐《五经纂言》,有功经术,接武建阳(朱熹),非北溪(陈淳,朱熹"高弟"之一)诸人可及也."

  的确如此,吴澄撰修《五经纂言》,在编次整理经文的同时,还特别对其内容从义理方面加以疏解,深入探讨其微言大义,发明张大朱熹之说.他摆脱了汉唐局限于文字训诂的治经方法,在五经研究上完成了由汉、唐的典制训诂转入宋元的义理疏注这一发展过程.毋庸置疑,这确是"朱子门人所不及"的经学成就.即使在元代,研究五经者虽然不乏其人,但唯有吴澄的成就最为显著.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62/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