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65)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守仁的父亲王华曾受陆九渊心学的影响,其制心功夫颇硬.14岁时,家乡龙泉寺闹鬼甚是厉害,人们谈鬼色变,这儿的人全都吓跑了,唯独王华无所畏惧,照常在寺中用心读书,即使到了深夜,依旧正襟危坐,吟诵不绝.事后有人问他:"向妖为祟,诸人皆被伤,君能独无恐乎?"他回答说:"吾何恐?"又问:"请人去后,君更有所见乎?"他回答说:"吾何见?"问者叹曰:"君天人也,异时福德何可量!"王华不听别人传闻,而以鬼是否存在于我心来判断其有无,这明显地反映出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说的影响,对王守仁"心外无物"说的形成当有启迪作用.

  王华因忤刘谨而致仕之初,有一位客人劝他学道家神仙之术,他毅然拒绝说:

  "人所以乐生于天地之间,以内有父母、昆弟、妻子、宗族之亲,外有君臣、朋友、姻戚之懿,从游聚乐,无相离也.今皆去此,而槁然独往于深山绝谷,此与死者何异?夫清心寡欲,以怡神定志,此圣贤之学所自有.吾但安乐委顺,听尽于天而已,奚以长生为乎?"这种摒弃道家出世的态度,崇尚圣贤之学的思想观点,对王守仁彻悟释道之非,立志做圣贤大有影响.

  王华致仕归乡以后,辛辛苦苦攒钱修建了一座小楼房,峻工未久,不幸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当亲友、邻居纷纷前来救火的时候,他一一从容款待,谈笑行行如平时,略不见有仓遽之色".面对家遭火灾,王华能保持从容不迫,镇静如常,足见其制心功夫非同一般.王守仁在父亲教养下,后来善于制心,谪龙场至闽界,夜宿深山,不畏猛虎;陷龙场困境,艰苦备尝,仍谈笑歌诗.由上述可知,王守仁受家庭影响很深,特别是他曾就学于父亲王华(王守仁《送德声叔父归余姚》),得其教益尤多.

  二、颖悟夙成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公元1472年10月31日),王守仁诞生于浙江余姚.

  相传王母郑夫人怀孕达14个月之久,方才生下他.比起一般人来,他在娘肚子里足足多逗留了4个月,这可是人世间稀奇罕见的事情.而当王守仁降生的时候,据说祖母岑大夫人正做着一个神奇的梦,梦中见到一位身穿红袍、佩戴宝玉的神仙,在漫天瑞雪笼罩和鼓乐吗奏之声中,从太空冉冉降临王府,专程送来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儿,双手捧给了岑太夫人.霎时,岑太夫人一梦惊醒,恰恰听到了王守仁呱呱坠地的啼叫声.为此,祖父王伦便根据这一吉祥梦兆,为新生小孙儿取名为"云".

  这事随后被同乡人和亲友们广泛宣传,大家都指着王守仁诞生的那座楼叫"瑞云楼".

  这两则美妙的传说,旨在表明王守仁为上天所授,不同常人.如此一来,王家的人上上下下对守仁十分钟爱,百般袒护,使他从小自命不凡,放任不羁,得到良好的自由发展.

  可惜王守仁生来语音器官发育不大健全,直到5岁时还不能说话.有一天,他正在和一群小孩玩耍,忽然看见一个癞头和尚来到面前,指着他大声说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王伦刚好从旁听见,不禁恍然大悟,便将王云改名为守仁.

  据说从那以后,王守仁就能开口说话了,而且日渐显示出他的非凡智力.一天,他突然背诵起祖父曾经读过的书文来,王家的人大为吃惊,问他怎么能够背诵这些书文.他回答说:"曾经听祖父朗读这些书文,我在一旁便默默地记在心里了."众人听了,无不叹服其记忆力之qiáng.此后,王守仁被送入家塾,正式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活.

  10岁那一年,父亲王华进士及第,高中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第二年,王华将父亲竹轩公和儿子守仁一同接往京城(今北京市)官邪.竹轩公为人洒脱,向有名士风度,现在又因儿子考取新科状元,胸次更加豪慡、超迈.赴京途中,与文士相遇,往往即兴题咏,吟诗作赋.一日路过金山寺,与客饮酒半酣,诗兴大发,本想信手草成一篇,不料微吟半晌,迟迟未就,只得在那里默默发窘,这时,聪明而自负的王守仁从祖父身边一下子站了起来,脱口吟成一首七言绝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chuī彻dòng龙眠.

  顿时,四座皆惊,众人喷喷称叹.有人想再试一试守仁的诗才,又以《蔽月山房》为题,令其吟诗一首.守仁不假思索,随即应口诵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这两首七绝诗,既有气吞环宇之概,而又富含哲理,竟出自11岁孩童之口,充分显示了王守仁少年天才,颖悟夙成.

  次年,王守仁在京城就塾师受学,仍旧豪迈不羁,自由放任.父亲王华时时为此而忧虑,但竹轩公却认为守仁孙儿天性使然,必有所成.一次,守仁与同窗学友在长安街游玩,偶然遇到一位相士,面对着他仔细打量了一番,然后诧异地说道:

  "我为您看一个相,您一定要紧记我的话,当您胡髯飘拂衣领的时候,就会进入圣贤之境;当您胡须长达上丹田的时候,就会结成圣贤之胎;当您胡须长达下丹田的时候,就会修满圣贤功果."守仁听了,深感其言,自那以后每每对书静坐凝思.

  他曾经向塾师问道:"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塾师答道:"只是读书举进士而已!"守仁听后不以为然,当即辨驳道:"举进上恐怕不能算第一等事,而读书学做圣贤才是头等大事."不看重登第做官,而有志于读书学做圣贤,这表明一个12岁的少年已经开始关注学习目的,探索人生价值了.

  13岁时,王守仁的母亲不幸去世,他从此失去了母爱,感到人生的莫大痛苦.

  传说王守仁曾一度饱受继母的残酷nüè待,为了改变自己的痛苦处境,他煞费心思,想出一个惩治继母的好办法.有一天,他去街市买回一只长尾林鹗,悄悄藏在继母卧室的被子里.当继母晚上睡觉打开被子时,长尾林鹗猛然飞出,在屋子里一边扑腾,一边怪叫.按传统风俗,最忌野鸟入房.继母当下感觉到这是不祥之兆,十分担忧大祸临头.趁此机会,守仁便从街市请来了一个早被收买的巫婆,假装守仁生母附体以恐吓其继母说:"你nüè待我儿子,我今天要你的命!那长尾林鹗就是我的化身,你要放明白一点!"继母顿时浑身直打哆嗦,随即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一个劲地向巫婆磕头求饶,并发誓从此不再nüè待守仁.后来,继母"于是遽改其行,一朝而为贤母."(清·唐甄《借书》第4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三、泛滥词章

  王守仁人生观和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前、后"三变"的曲折过程.

  对此,huáng宗羲在《明儒学案·姚江学案》中作了简明扼要的概述:

  先生(王守仁)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滤,出之自有天则……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

  王守仁之学,以"龙场悟道"为界线,分为前、后"三变"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始由"泛滥词章",再到"遍读考亭之书",转而"出入于佛、老",是为前三变;第二阶段始由"龙场悟道"之后提出"知行合一"之说,"以默坐澄心为学的",到专门倡导"致良知"之教,再到居越讲学,"所操益熟",是为后三变.以下结合王守仁的生平活动进行分述,先叙其"泛滥于词章"阶段的情况.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65/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