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羲有四个弟弟,其中大弟宗炎(字晦木)、二弟宗会(字泽望),都由宗羲亲任教导之责,一不数年,皆大有声,儒林有‘东浙三huáng’之目"(《年谱》).
这一时期,huáng宗羲不过20多岁,却一时名声大噪,"所居虽僻远城市,不乏四方之客"(《年谱》),他也因此结识了当时不少名流,与沈寿民、陆符(字文虎,浙江鄞县人)、万泰(字履安,与文虎同里)最称莫逆.
在发愤力学、刻苦攻读的同时,宗羲仍然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以高度的责任感注视着天启以后的政治风云.
当时,虽然魏忠贤等已经伏诛,他的羽翼爪牙也被剪除,但是,阅党残余远未销声匿迹.尽管崇祯二年(1629)曾"钦定逆案",将阉党分七等定罪,前六等俱处以流放,末等则"冠带闲住",虽保留名位却无实权,然而"其党犹满朝".他们虽蛰伏朝野,却一直在窥测试探,待机翻案,企图东山再起.崇祯三年(1630)六月,温体仁入阁.体仁宇长卿,乌程(今浙江湖州)人,貌似恭谨忠厚而内心残刻,又颇具心机,巧于揣摸迎合皇帝的心意,因而很受崇祯宠信,居内阁掌朝政达8年之久.此人早在天启年间就曾赋诗为魏忠贤歌功颂德,与东林党则格格不入.崇祯初年廷推阁臣[注],礼部侍郎钱谦益名列第二,温时为礼部尚书,但资望尚浅,不在被推荐者之中.他意会到崇祯对钱心存疑虑,便大张挞伐,翻出7年前已有定论的旧案,攻击谦益受贿、"结党欺君".结果,在其他大员一致认为谦益无罪的情况下,谦益仍被革职回籍、等候处理,一些受此事牵连的官吏如瞿式耜等都遭贬谪;而钱氏曾被指为"东林恶党",当年阮大铖向魏忠贤上所谓"点将录",将钱列为三十六天罡"中的"天巧星".由于这些缘故,当温体仁入阁,不久又擢为首辅、大权在握之际,"魏忠贤遗党日望体仁翻旧案、攻东林"(《明史·温体仁传》);而体仁亦"庇私党,排异己,与举朝为仇"(《明季北略·朱国弼劾温体仁》),对正直势力形成极大的威胁.
当时士大夫集团中正直一派的急先锋,是以少年名士为主体的复社.
明中叶以来,士大夫集会结社之风特盛,三五同道,声气相求,即可组成团体,或者赏花赋诗、饮酒衡文,或者讥弹时政、臧否人物,已成为当时文人生涯之一组成部分.万历之后,因为朝局清浊不定、政争频繁,这种结社也就往往更含有较浓厚的政治气息.江南人文渊薮,集会结社尤为普遍,天启、崇祯间,较知名者就有应社、国门广业之社、读书社、小筑社、诗社、文社、几社、登楼社等等,不一而足.
崇祯三年(1629),名士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1602—1641)联合诸文社,在吴江尹山聚会,以"兴复绝学"为号召,成立复社,此为复社第一次会议,史称"尹山大会".翌年,张溥又在南京召集"金陵大会",当时恰好也在南京的宗羲经友人周镳(字仲驭,江苏金坛人)介绍参加复社,成为社中活跃人物之一.这年,宗羲还加入了由名士何乔远(字囗考,号匪莪,福建泉州人)为首领的诗社;后来,宗羲与万泰、陆符及其弟宗炎宗会等还在余姚组织过"梨洲复社".
到崇祯六年(1633),张溥在苏州召集"虎丘大会",与会之复社人士多达数千,规模之大,为前所未见.从此,复社作为继东林之后而起的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团体,出现在崇祯时代的政治舞台上.一时俊彦,如陈子龙(字卧子)、吴伟业(字骏公)、冒襄(字辟疆)、侯方域(字朝宗)、陈贞慧(字定生)、吴应箕(字次尾)、顾炎武(字宁人)等人,俱荟聚复社旗下;宗羲与社中诸同志时时往还,相互之间切磋学问、砥砺志节,使自己增长了见识,眼界亦更为开阔.
复社初期,其锋芒主要即指向温体仁.当时朝堂之上,"政府大僚多用攻东林者,而言路则东林为多"[注](《明季北略·门户大略》),这种格局出自崇祯宸衷独断、jīng心安排.对温体仁入阁及秉政,虽然言路藉藉,攻劾几无虚日,但皇帝不为所动,而且,"丑劾体仁者,无不见责;为体仁劾者,无不立罢"(《明季北略·罢文震盂》).针对这一现实,复社采取迂回的策略,企图使皇帝所能接受的周延儒再度入阁.周宇玉绳,江苏宜兴人,崇禧二年(1629)底入阁,六年(1623)六月,因被温体仁排挤而罢免.其人"庸驾无才略,且性贪"(《明史·周延儒传》),政治态度上则依偎于逆党和东林之间:延儒早年即与媚事魏忠贤的阁臣冯铨关系密切,故崇禧初年曾有如"延儒柄政,必为道党翻局"的说法;而当温体仁准备起用道党中人王之臣时,延儒却反对.他与东林人士颇有往来,后与钱谦益争入阁,又仇恨东林;而崇祯四年(1631)主持会试,所取进士又多为复社中人(张溥即其中之一).加上受温排挤罢相等因素,复社诸人认为延儒倘能再度入阁,东林即有希望有机会出头.不过这一设想迟迟未能实现.
崇祯十年(1637),事情有了变化.温体仁与宦官首领司礼太监曹化淳相互攻讦,矛盾激化,曹向皇帝揭发温的种种劣迹,于是,温体仁佯称有疾,请求引退;六月罢相,第二年病死,崇祯还深表惋惜.温居相位8年,对当时内忧外患jiāo迫、民不聊生的严重局势"未尝建一策,惟日与善类为仇"(本传,下引同),由他汲引入阁者如薛国观辈"皆庸才,苟以充位",以此反衬出自己的才gān,加之善于迎合帝意,所以深获荣宠.这样一来,推周延儒上台的目的虽未达到,毕竟大敌已去,复社的斗争矛头进指向在南京蠢蠢欲动的阉党余孽阮大铖.
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园海,一号百子山樵,怀宁(今属安徽)人.
此人颇富文才,又极工心计,可以说是jian狡巨猾.早年投靠魏忠贤,曾杜撰"百官图"、"点将录"之类,陷害罗织东林党人及正直朝士;天启末为大常少卿,对魏忠贤极其恭顺,经常登门请安,暗中却重金买通魏府门房,索回谒见时使用过的名刺以消除痕迹,不久又自行去职;魏伏诛后,知道朝局将有变动,立即写了两通奏章飞寄死党杨维垣,一章专攻魏忠贤、崔呈秀,一章将东林及魏、崔各打五十大板,嘱在朝中任职的杨维垣视情况择一代奏,因此得迁光禄卿.崇祯二年定"逆案",阮大铖因"结jiāo近侍"被判流配,赎为民,从此郁郁不得志;后来还在家乡组织并操纵中江文社,可见其不甘雌伏.
崇祯八年(1635),农民军入安徽,阮大锨避居南京.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作为"留都"的南京仍设中央六部,遂成为东南政治中心.阮寓居南京后,格外活跃,一方面大肆招纳所谓"豪杰游侠",日日谈兵说剑,把自己妆扮成能为国御侮的守边之材,同时又竭尽心力与清流拉关系,甚至以金钱美女为诱饵,企图收买复社人士.及至温体仁罢相,而宦官集团之声势复振,逆案中人纷纷弹冠相庆,"即东林中人如常熟(按即钱谦益)亦以退闲日久,思相附和"(《神道碑》),阮大铖更是以为出山在即.此时,复社志士联袂而起,东林子弟以顾宪成之孙顾果(字子方)为首、天启被难诸家以宗羲为首,由周镳、陈贞慧、吴应箕执笔,写成《目都防乱公揭》在南京四处张贴,揭露阮大铖"献策魏珰、倾残善类"的本来面目及在目都"招纳亡命"、"yīn险叵测"的丑恶嘴脸,在公揭上列名的复社成员共140人.同时,宗羲还组织被难遗孤在秦淮河畔桃叶渡集会,声讨阮大铖的恶劣行经.阮大铖"杜门咋舌欲死",躲入城外牛首山弘觉寺达数年之久,从此更对复社志士恨之次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