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07)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1879年底,康有为兴致勃勃地来到沦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亲眼看到了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一些新事物."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年谱).在香港,他还参观了赛珍会(博览会),看了欧洲戏和马戏团的表演,心灵深处的封建文化积淀开始发生动摇,感到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确实优于古老腐朽的封建制度.于是康有为开始萌发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念头."乃复阅《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年谱).

  从香港回来后,康有为学习更加勤勉了.据说当时他每天早上抱一批书,往桌子上一放,右手拿着一把锋利的铁锥子,猛力向下一扎,锥穿两本书,就读两本书,锥穿三本书,就读三本书,每天不读完这"一锥书",决不休息.以至于后来他由长期坐着读书,缺乏身体运动,影响了血脉流通,臀部长"核刺",多年一直流水淋漓,给他带来很大痛苦.

  1882年5月,康有为第一次来到北京应试(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应试和以后的各次应试,均是在康有为长辈们的qiáng迫下参加的).此行尽管没有及第,但却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他游历了祖国南方的一些大城市,尤其是上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道经上海之繁盛,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舟车行路,大购西书以归讲求焉.……自是大讲西学,始尽释故见"(年谱).据说当时康有为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一下购走西学译著达3000余册,为当时该局售书总额的四分之一qiáng.回到家后,康有为更加发奋攻读西方书籍.凡西方的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以及各国史志,诸人游记,耶稣教义等无所不读,"新识深思,妙悟jīng理,说读仰思,日新大进"(年谱).当时康有为就是这样饥不择食地去吸取西方文化,以期能从西方找到救国富民的良药.这恰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的那样:"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论人民民主专政》)经过长期痛苦的求索,尤其是大量接触了西方文化和目睹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繁盛以后,他与其他先进的中国人样,认识到这样的道理:"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同时,康有为又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找到了战斗的武器.

  康有为尽管曾经在朱九江门下受到过"经世致用"之学的熏陶,但从总的看,康有为所奉之儒学,仍属于古文经学的范畴.从1884年起,康有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筛选与鉴别,终于下决心摈弃宋学和古文经学,而转事今文经学.

  "二十七岁(1884年)而尽读汉、魏、六朝、唐、宋、明及国朝人传注考据义理之说,所以考求孔子之道者,既博而劬矣.始循宋人之途辙,炯炯乎自以为得之矣.既悟孔子不如是之拘且隘也,继遵汉人之门径,纷纷乎自以为践之矣.既悟其不如是之碎且乱也.荀止于是乎?孔子其圣而不神矣.既乃离经之繁而求之史,凡数千年国家风俗治乱之故,若者与孔教相因而进退者,得之于战国、秦、汉之间,东汉为美矣,以为未足尽孔子之道也.既乃去古学之伪,而求之今文学,凡齐鲁韩之《诗》,欧阳、大小夏侯之《书》,孟、焦、京之《易》,大小戴之《礼》,公羊、谷梁之《chūn秋》,而得《易》之yīn阳之变,《chūn秋》三世之义"(《礼运注叙》).

  1890年初chūn,康有为在广州会见了今文经学家廖平,受到很大启发,觉得今文经学的"三统说"和"三世说",就是可以通经致用"微言大义".康有为认为,陆、王心学虽"直捷明达,活泼,有用",但不及今文经学"灵活";佛教哲学虽讲"慈悲普渡",但"与其布施于将来,不如布施于现在"(《康有为传》).于是在廖平的启发引导下,康有为彻底完成了由古文经学到今文经学的转变,并且很快完成了著名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从而正式奠定了他维新变法运动的理论体系.

  二、投身变法 报国图qiáng

  对世界的认识明确了,出于拯救中国的历史责任感,康有为犹如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义无反顾地向穷途末路的封建势力发起了进攻.他创办学堂,传播变法图qiáng思想,为维新运动培养gān部骨gān;他多次冒死上疏光绪,呼吁治定国是,立即变法,其呐喊之烈,震耳发聩;他积极为推行变法而奔走,办报纸、组学会,为了变法维新事业,不惜流亡国外16年……

  创办"万木草堂"

  康有为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把开办学堂,培养人才,作为进行维新运动、拯救中国的重要手段.他感到,在一个民智未开,人才奇缺的国家,要从事维新变法,改造社会是不可能的.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必然要伴随一场大的文化教育运动,思想解放运动.故康有为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南海康先生传》)

  1890年chūn,康有为举家迁往广州,居住在祖传老屋"云衢书屋",开始了传道授业的生活.

  康有为办学的招生办法很特别,他不举行一般的人学考试,而是举行"面试".

  考生无论年龄大小、学力高低,只要能通过康有为的"面试"就可以人学."面试"时,康有为同应试者进行严肃认真的谈话.通常是康有为主动向应试者介绍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猛烈抨击汉学、宋学和八股训诂词章,指责教育界的积弊,宣传孔子改制等一套新说.凡能接受他这惊世骇俗之论的,即予录取.正是通过这种独特的"入学考试",在康有为周围就聚集了一大批有思想,忠于他学说和事业的门生.

  康有为的开门弟子是陈千秋.陈千秋当时就读于广州五大书院之首的学海堂的高材生,是一名颇有爱国热情的青年.他十分仰慕康有为敢于冒死上书皇帝,请求变法的大无畏jīng神,故特登门求教.很快,陈千秋就被康有为的思想和博学所征眼.

  于是他退出学海堂,正式科拜康有为做自己的老师.

  经陈千秋的介绍,梁启超成了康有为的第二名学生.当时梁启超的身份比康有为高,与生活坎坷的康有为相比,梁启超真可谓是chūn风得意.8岁学诗文,12岁补博士弟子员,成为少年秀才,17岁中举.但他在听了康有为的独到见解后,毅然决定放弃举人之尊,拜倒在一个前生的脚下受业.也许正因为梁启超有如此务实的胆魄,才使他在历史上成了与康有为齐名的伟人.梁启超记下了他与康有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时余以少年科第,且于时流所推重之训诂词章学,颇有所知,辄沾沾自喜.

  先生乃以大海cháo音,作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推陷廓清之.自辰人见,及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文,且疑且惧,与通市联chuáng,竟夕不能寐.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生平知有学,自兹始."(《三十自述》)

  随后,不少有志青年如徐勤等闻风而至,学生人数骤增至20余人,云衢书屋显然无法容纳了.1891年chūn,康有为便将学堂迁入长兴里邱氏书屋(今广州中山4路长兴里3号)这是一座前后三进的大院,大厅宽敞明亮,是个理想的办学讲课之地.长兴学会,这个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的第一个摇篮就这样诞生了.在这里,年方34岁的康有为"与诸子日夕讲业,大发求仁之义,而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年谱).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07/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