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4)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2.五经概说

  儒家经典,与宗教圣经讲述神功异迹、清规戒律不一样,是关于先民实事的记 录,是为人之道和处世之方的教科书.《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曰:"六艺于治 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 化,《chūn秋》以道义."《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 《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yīn阳,《chūn秋》以道名分."此外,荀 子、董仲舒、司马迁等人都有类似的阐述.概言之,《诗》是用以表情达意,抒发 内心情感;《书》叙述先王政事,具有历史经验;《礼》记载行为规范,节制人的 言谈举止;《乐》煊染和乐之情,激发人类好善之心;《易》阐发yīn阳运行,以明 变化之理;《chūn秋》反映等级名份,实为礼义之大防.六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 共同完成对儒家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缺一不可,故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 董仲舒亦曰:"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chūn秋繁露·玉杯》)诗 又称《诗经》,为篇三百有五,故称"《诗》三百".是孔子选编的古代诗 歌总集.儒家认为,《诗》发于性情,内有哀乐之心,则外发于声音言辞,声成为 文字就是诗,音合于韵律就是歌.诗歌就是人们感情的流露,故《尚书·尧典》曰: "诗言志,歌咏言."歌者也许纯粹是感情的流露,但闻之者则可以知民间的喜怒 哀乐,观为政之得失,此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古代有采诗制度, 设行人之官,孟chūn之月振木择于路,采集诗歌.回朝献于大师,大师协比音律,奏 于天子.王者即从献诗中观知民心政风.《礼记·王制》曰:"王者巡守,命大师 陈诗以观民风."即此之谓.另一方面,卿士大夫在外jiāo、雅集之时,也常常用诗 来表情达意,这在《chūn秋》时更是一代文雅风气,故《论语》说:"不学《诗》无 以言."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观、群、怨 就是古人借《诗》言志的委婉作法.相传古诗三千余篇,是"孔子去其复重,取可 施于礼义者",上采《商颂》,下尽周室,共"三百五篇"(《史记·孔子世家》), 制为定本.这就是《诗经》的起源和积集过程.六经中,《诗经》是孔子最早整理 的一部经典,《史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 千焉",《诗》排在四经之首.自兹而后,《诗经》传授不绝,形成了气势颇大的 《诗》学.

  在儒学传授过程中,关于《诗经》有所谓"六义"、"四始"、"二南"、 "正变"等《诗》学义例问题.六义,《周礼·大师》又称"六诗",即"风、雅、 颂,赋、比、兴".六诗各有寓意,故经学家又称为一六义"(《毛诗序》).孔 颖达说"风、雅、颂"是"诗篇之异体";"赋、比、兴"是"诗文之异辞".风 分十五,《周南》、《召南》为其首,各系一国之事,为侯国诗章.雅分大、小, 系天下之事,为王政之诗.颂分商、周、鲁,美盛德之形容,为歌功颂德之篇.赋 者铺也,铺陈言辞,直叙其事.比者喻也,歌他事以喻此事.兴者起也,先言他物 以引出正题也.前三者讲诗篇的体类,后三者讲诗歌表现手法;前者属文体学,后 者属文章学."四始"指《诗经》四种体类的首篇,即《史记》所谓"《关睢》之 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 《颂》始".记住始篇,以免篇简错乱,此四始本意,后世关于"四始"yīn阳五行 化的说解都不可信."二南"即《周南》、《召南》,为十五国风之一,二南问题 古来纠葛最多,都为臆说,金景芳先生解"南"为任,周南即从周公所主之国( "自陕而东")选出的诗篇,召南即从召公所主之国("自陕而西")选出的诗篇. "正变":内容纯正,可为师法的诗为正诗;内容有怨刺,值得引以为戒者为变诗. 《诗经》自孔子删定之后,儒者口诵心记,世代相传不绝,秦始皇焚烧诗书,《诗》 即因深藏于人们记忆而不绝.汉兴,传《诗》有三家:齐、鲁、韩,立于学官,都 是今文.鲁国申公(培)所传,是为"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为"齐诗".燕人 韩婴所传为"韩诗".又有诗古文:相传孔子授诗子夏,子夏作《诗序》,四传至 河间大毛公,作《毛诗诂训传》,授小毛公,为河间献王博士,号为"毛诗".今 文诗倡以"四始五际"之说,颇陷于机祥.《毛诗》重名物训诂,质实雅正,大重 于时.郑玄为《毛诗传笺》,三家遂废.其后齐诗亡于曹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 存而无传,后之学者唯毛诗是依,唐《诗经正义》即取毛传郑笺,以为定式.

  书 又名《尚书》.是古代档案资料选编,《汉书·艺文志》:"《书》者,古 之号令."即指此.相传古者《书》三千余篇,孔子删焉,上断自尧,下迄于秦, 几百篇.又作《书序》揭示作者之意,排安先后次序,这就是《尚书》.《书》有 六体:典、漠、训、诰、誓、命,皆远古帝王不同场合、不同时期使用的文献名称. 汉以来盛行"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chūn 秋》"的说法,实为谬说,《尧典》、《禹贡》、《洪范》等即是记事之篇,实无 "记言"之科.《书经》选自历代档案文献,记言记事俱有,故孔子、庄子都说 "《书》以道事",并无《书》以记言之说.儒家以为《书》记先王前言往行,可 以从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获得仁行义方的启示.《尚书大传》说:六篇誓辞可以 观义,五篇诸文可以观仁,《甫(吕)刑》可以观刑,《洪范》可以观法,《禹贡》 可以观九州之事,《皋陶漠》可以观政治之术,《尧典》可以观尧舜美德.儒家主 张从寻常处看到不寻常,从一般中看到不一般.以今天的眼光看,《尚书》的文章, 自《盘庚》以下多出实录,以前则多是故老相传的口碑资料.佚《家语》载:漆雕 开"习《尚书》,不乐仕"(《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索隐》引),知孔子在世 时《书》学已有专门人才.至秦焚书,儒者藏书壁中.汉兴,济南伏生发取其书, 亡数十篇,得29篇,以汉隶写录,是为"今文《尚书》".汉代立于学官的欧阳、 大小夏侯之学皆是今文.景武之际,又得孔子壁中古文《尚书》,孔子的后人孔安 国以今文校之,多得16篇,是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藏之秘府,后来 民间稍有传授,但终不甚显、至东晋时期,梅颐献58篇本的《古文尚书》,并有传 注,说是孔安国所作.风行于南北朝,唐修《正义》,亦用该《书》.后来,南宋 吴(木或)、朱熹对后出古文《尚书》以文字浅显提出怀疑;明人梅囗作了进一步论 证,至清阎着璩、惠栋而成定说.

  《十三经注疏》本,即沿用梅颐所献《古文尚书》,其中包括与今文29篇相同 的33篇:即《尧典》、《舜典》(今文合于《尧典》)、《皋陶谟》、《益稷》 (今文合于《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上、中、 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滕》、 《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诸》、《多士》、 《无逸》、《君慡》、《多方》、《立政》、《顾命》、《康王之诰》(今文合于 《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4/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