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莹天功明万物之谓阳也;幽无形深不测之谓yīn也.阳知阳而不知yīn,yīn知yīn而不知阳.知yīn知阳,知止知行,知晦知明者,其唯玄乎?"《玄扌离》明确指出玄书有yīn阳,玄理备yīn阳.将yīn阳、五行与儒家理论结合,这是董仲舒以来西汉新儒学的特点,扬雄的玄也继承了这一儒学定势.《太玄》即是以老子道论为外壳,以儒学yīn阳五行为原理,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等理论为内容的新经典,是yīn阳五行、儒家理论与老子道论的又一种组合形式,是儒老融合的新哲学.
其他,在政治伦理观上,扬雄更纯然以儒者自居,极力宣传儒家的仁政德治主张.他反对"禽shòu食人之食,土本衣人之衣,谷人不足于昼,丝人不足于夜"的恶政,力倡"老人老,孤人孤,病者养,死者葬,男子亩,妇人桑"令人民怀思向往的仁政.同时还发挥孔子重德轻刑的思想,认为应效法夭道"先chūn后秋"的法则,以德驭民(《先知》).至于对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的qiáng调,更是随处可见.前文已有论述,兹不复论.
综观扬雄一生,不规规以今文章句自缚,他"博览无所不见","默然好深湛之思",讲明训诂,"不为章句",抖落了俗儒曲学的陈腐之习,开创了简易朴质的东汉古文家法.他淡于名利,潜心学术,造《玄》经,著《法言》,还长于辞赋,制作小学及史学著作,是一位十分渊博的学者,他尝说:"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技艺)".(《君子》)上通天文,下明地理,中习人事,正是他自身的写照.班因说:"渊哉若人,实好斯文."一点也不夸张.他一生著述,宗孔孟,倡儒学,反迷信,纯道统,从本体论上丰富了儒学思想,是当时独步儒林的思想家,也是秦汉以下迄于五代少有的纯粹德者.桓谭评曰:"今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汉书》本传)说他将比先秦诸子更伟大,不幸历史上没有出现这一盛事.不过,北宋孙复说:"自汉至唐,以文垂世者众矣,然多杨、墨、佛、老虚无报应之事,沈谢徐瘦妖艳邪侈之辞.始终仁义不叛不杂者,唯董仲舒、扬雄、王通、韩愈."在反对今文杂说、huáng老余论,捍卫孔子儒学的纯洁性这一点上,说他可与董仲舒、王通、韩愈齐名,确也是当之无愧的.
(舒大刚 撰)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博学奇儒 王充
(27—约97)
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长统.王符(公元85—162年),字节信,著有《潜夫论》,对东汉前期各种社会病端进了抨击,其议论恺切明理,温柔敦厚;仲长统(公元180年—220年),字公理,著有《昌言》,对东汉后期的社会百病进行了剖析,其见解危言峻发,振聋发聩.王充则著《论衡》一书,对当时社会的许多学术问题,特别是社会的颓风陋俗进行了针砭,许多观点鞭辟入理,石破天惊.范晔《后汉书》将三人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三家中,王充的年辈最长,著作最早,在许多观点上,王充对后二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王充是三家中最杰出,一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但是由于王充在书中对传统的儒学,特别是汉代经学,进行了论难,有时甚至怀疑古经,上问孔孟,著有《儒增》《书虚》《问孔》《刺孟》等专篇,公然向神圣的经典挑战,向孔孟圣贤发难,这就有犯天下之大不韪,因而被视为名教之罪人.
清乾隆皇帝御批:王充"刺孟而问孔","已有非圣无法之诛!"其他学人虽然不能治其"非圣无法"之罪,但也多挥毫濡翰,口诛笔伐.素以危言危行著称的大史学家刘知几,因《论衡》书中记载了王充父祖横行乡里的不光彩行径,不合乎子为父隐的纲常名教,说王充"实三千之罪人"!章学诚亦对王充非难儒学的作法,对他的儒家身份提出了质疑.自《隋书·经籍志》以下,历代目录书都将王充《论衡》
列入无所宗师的"杂家"类.近代经学大师刘师培又说王充是"南方墨者之支派".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在中国学坛上又曾有人说王充是儒家的反对派,是反孔的急先锋……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自然我们今天不必为这些带有浓厚政治偏见的褒贬,去为古人的恩恩怨怨纠缠不休,但是,从学术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不能仅凭"问孔、刺孟、非儒"这些表面现象就断定他的学术派别,而应视其所问、所刺、所非的具体内容.根据王充的整体思想来分析定性,笔者认为:综观王充的一生言行,他不仅是一位儒者,而且是一位博学的奇儒.
一、孤门细族
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上虞县)人.生于汉光武三年(公元27年),卒于汉平帝永元中(学者拟定在永元九年,即公元97年).
王充一生业儒,仕路不亨,只作过几任郡县僚属,且多坎坷沮阻,从事迹上看,既无悲歌慷慨之行,也无惊天动地之业.因此无论是他自己写的长篇自纪,还是范晔为他作的正史传记,他的事迹都甚寥寥,实在无法引人入胜.
王充自谓出自"孤门细族",但种种迹象表明,王家祖上还是比较风光的.
《论衡·自纪篇》(下引此书,只注篇名)曰: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本魏郡元城,一姓孙一,几世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原谅)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仇家所擒,祖父汛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商贾为事.
元城,旧县,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充说其先"一姓孙一",字颇费解,论者疑有脱误,甚是.根据上下文意,后"一"字下当脱"姓王"二字.王氏意谓其先祖"一姓孙,一姓王".同祖两姓,必是一姓之分化.颇疑王充祖先乃王孙氏之族,为先秦某工族之后,后来才分为二姓:一姓王,一姓孙.由此看来,王充的血统曾是很高贵的.
在汉代,王充祖先因功受封会稽阳亭.亭侯是汉代军功爵之一.汉制,从军立功者,依军功大小可食邑于县、乡、亭.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以上则是县.亭的大小,约相当于后世的堡或村.级别不高,但可坐食其税,是个中小地主.可惜好景不长,有一年,王充家在一次突发事变中,失掉了爵命和地位.无爵可继,有家难归,王充的祖先们只好就近安置下来,男耕女织,以农桑为业,成了会稽郡人氏.
失掉了封爵的王充列祖列宗,都骁勇使气,结果结怨甚多,众人皆怨.一遇天灾岁歉,王充的祖先们又gān些拦路抢劫,杀人越货的勾当,弄得千夫所指.在王充祖父王汛手上,正值西汉末年天下动dàng,秩序大乱,王汛担心乱中被仇家绑票,于是收拾细软,"举家担载",或肩挑,或车载,离开阳亭,先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最后留居于钱塘县,以转手倒卖,贾贩经商为业.由此可见,王充的家世,由先秦王孙,而西汉封侯,进而农桑贾贩,真是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
王充的父辈共有二人:王蒙、王诵.王诵即是王充的父亲.王充祖辈好勇任气之习,至王蒙、王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终于又与地方豪qiáng丁伯家结下深仇,钱塘也不能呆下去了,遂又举家迁入上虞.
这真是一个十足的破落之家,到王充出世时,已是"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再加"宗祖无淑懿之德".确实是一个"孤门细族"之家(《自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