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64)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朝廷因为"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后生进取,不由典漠,岂训导未洽,将进用者不以德显乎?"(《三国志·魏志·明市纪》)统治者也迫切需要培养人才,统一思想.已具重要地位,而且有一定影响的王学立于学官也就势所必然了.

  魏甘露元年(256年),曹魏大权早已落入司马氏之手,徒有天子之名的高贵乡公曹髦,还想挽回颓势.四月雨辰,他到太学向诸生询问经义,其中问到《书·尧典》中"稽古"一词的解释.曹髦本来是主张郑学的,认为尧是效法天的.结果博士庾峻用王肃的观点来回答,认为应该是"尧顺考古道而行之",即尧效法的是前世治国之道.曹髦又引孔子"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来反驳,认为尧的美德在于效法天意.庚峻则以"奉遵师说"为由把曹髦挡回去了(事见《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这不仅说明王学在学术界的影响,而且对经典的解释也可看出思想政治的差异,皇帝固然qiáng调"天意",要大家顺天意,拥护他这个皇帝,而儒生中接受了王肃的思想,qiáng调的是"古道",要效法前世治国之道、一重天,一重人,已见明显差别.

  三、伪造圣言 以抒己志

  王肃不仅在经典的注释上与郑学针锋相对,并取得官方学术地位.同时,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思想观点,也为他的思想确立理论根据,他借"圣人"孔子及其子孙之口,集录和伪造先秦孔子言论为《孔子家语》,又伪造《孔丛子》、《圣证论》.这些言论虽然大多出自前人之书,但也可从他的选择之中看出他的用心.看似抄录,却有不少改动,也有许多他自己的话.如他在《孔家语·始诛》引用《荀子·宥坐》中的话说"上失其道,而杀其下,理也."原文本作"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略改几字,足见其用心.又如《贤君》中引用《说苑·政理》:"善为刑罚,则圣人自来."他改为"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这就把自己崇道贵德的思想塞进去了.过去人们对他这个做法是很不以为然的,一个高明的学者何必作伪呢?其实,仔细考察他伪造的书,就可以看出他的苦心:用圣人的话来立论,是儒家经典地位尊崇形式下的一种手段;是借圣人之口说自己想说的话.他在《孔子家语》《孔丛子》中,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论述治国思想、方法,以及用人等重大问题.

  而在尊崇孔子儒学的名义下,把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包含进去,成为新时代新思想的融合体,这也是王肃在学术上压倒郑玄,能够列于学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反映出经学向玄学过渡的时代思想特色.

  王肃除了注释经典,伪造《孔子家语》、《孔丛子》之外,他在政治生涯中,还针对时事,频频向统治者建议,又表现出儒家入佳的积极态度.他对朝廷的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等治理国家的重大问题,写了百多篇论文阐述自己的看法.

  可惜这些文章今天已不能完全看到.但从《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及《孔子家语》、《孔丛子》中,还可以了解王肃的思想梗概.

  四、儒道合流 无为而治

  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是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的问题,谁也回避不了.

  在魏晋时期,儒家的学说虽仍占统治地位,但有许多社会的实际问题,在儒学中并不能完善地解决.于是道家的思想、重视义理的倾向就乘机而入.不正视这些已经存在的思想,研究并利用它,而是一概排斥,是自欺欺人.王肃有这个勇气去面对它,研究它,还顺势把儒道思想融合在一起.却继续打着儒家的旗帜来宣传自己的新思想.

  孔子是儒家的祖师爷,但他在《孔子家语》中,多次讲到孔子以老子为师的情况,极力渲染孔子师从老子,为儒道合流的理论寻找依据.进而用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学说来改造儒家的天道观,提出"无为"的治国主张.他在《孔子家语·观周》

  一篇中,具体形象地记述了孔子受教于老子的情况: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聆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

  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老子博古知今,带孔子实地考察,启发孔子明白周公为圣人、周称王天下的道理,并指明孔子多年奔波碰壁、失败而不得志的原因.孔子受到这些重要的教导,回到鲁国,名声大振,慕名求学的人达到了三千人.儒家圣人孔子尚且师传于道家老子,这就把儒学与道家在学术上联系到一起了.也为他把道家思想融进儒学找到了根据.接着,王肃就用道家的无为学说来改造儒家的天道观.他在《孔子家语·大昏解》中,借孔子之口说:"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这就是说,天道像日月一样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永无止境,万物的形成正是无为的结果,体现了自然而然的作用.这里的道,已不是孔子的道德、学术或方法的道了,而是老子的道.

  它包含宇宙规律,它是永恒的,绝对的道,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它能造就万物,贯通一切而无穷.既然天道无为,那么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也不是天道qiáng加给人们的,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所以要顺应天道的无为来治理国家.他反对经学中关于天命的说法,认为人类社会中一切丑恶的现象,就是没有实行无为而治的结果,是人们自身造成的,而不是天道的作为.王肃在《孔子家语·五仪解》中,回答"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的问题时,就明确地指出"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并以历史上的纣辛为例,说明"不修国政",迷信天命,最终必将灭亡.因而"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知此者,至治之极也."(俱同上)这就qiáng调了人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清除了郑玄注中的迷信思想.

  人在治理国家时要效法天道的无为,这正是老子所主张的.而这种"无为",却是要人们不去做违反天道的事,把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qiáng加给社会,而要正视人类正当的基本生活要求.他借子思之口说:"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孔丛子·杂训》)利欲本是人们的正当要求."人之可使,以有欲也.

  故欲多者,其所得用亦多;欲少者,其所得用亦少矣."(《孔丛子·陈士义》)统治者应当尽可能顺应人们的欲望,发挥他们的才能,创造一个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环境.这对东汉末遭受战乱、陷于民不聊生境地的老百姓,显得尤其重要.这实际上也是寻求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对统治者来说,正应"无为"而治,又不可一味追求自己的嗜欲.他说:"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者也,能有名誉者,必无以名誉者也,达此,则其利心外矣."(《孔丛子·抗志》)如果国君首先去其利欲,以免伤民,则天下、名誉皆可得,如果继续贪多索求,嗜欲无厌,不仅一统天下不能得,名誉丧失,还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动乱.他认为:"鸟穷则啄,shòu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孔子家语·颜回》)如果以穷民力来治理国家,那么老百姓必然要反抗."凡夫之为jian邪窃盗历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无节制的搜刮,使老百姓难以生存.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4/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