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不能感知的细微物质又是怎样生成万物的呢?他说:"中和备质,五材无名也."(《论语·述而》皇侃疏王弼《论语释疑》)无名,即无形.以无形的"五材",即细微物质,通过"中和"的形式而生成万物.他的"中和",不是有形物的掺合,不是保持物质原有特性的物理过程,而是通过化学的过程"中和"出有新特性的新物.他说:"其为物也混成."(《老子指略》)"混成无形,不可得而定.""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老子》
第二十五章注)"混成"的过程是看不见的,"物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成之不如机匠之裁."(《老子》第四十一章注)它不像机匠剪裁那样,用有形物来拼合.人们最能感受、也最能反映这一过程的是"五味"的"混合"."至和之调,五味不形".(《论语·述而》皇侃疏引王拐《论语释疑》)完全是形成新物的化合过程了.
产生新物的这个过程,也不是"天"有意志、有目的行为结果,因为这些细微物质是"先天地生"(《老子》第二十五章注).而为"天下母".所以"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老子》第五章注).万物自然生成,这就摒弃了神化的天命论.
王弼对天地的生成和万物生成的看法,表明他已确知有某种具体的细微物质,却因科学的水平,又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所以只好把它叫"无".许多后辈学者把他的"无"理解为虚无不实际存在的东西,这也怪不得了.唐代刘禹锡和柳宗元可算王弼的知音."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刘禹锡《天论中》)."独所谓无形为无常形者,甚善"(柳宗元《答刘禹锡天论书》)."无"即是无常形之物,却能生成万物.
"无"能生"有","无"是万物之本,而一切具体事物都只是"有",是"末".所以要"以无为本","崇本息末".自然界的这个规律,人类社会也应当遵循.所以治理国家应"无为而治".王弼并未陷于空谈哲学理论,他从社会政治入手研究,把社会现象也提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实际上,他是想用高层次的哲学理论来指导社会政治.
(二)"无为而治"的治国谋略
曹魏正始时期,我国的北方虽然取得了局部的统一和相对的安定,但全国尚未实现统一,曹魏政权的内部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王弼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如何理顺各种关系,以达到大治的政治谋略思想.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王弼得以显示才华的难得机会.
王弼认为:"处困之极,行无通路,居无所安,困之至也.凡物,穷则思变,困则谋通,处至困之地,用谋之时也."(《周易·困卦》注)处于困境之时,正是有识之士出谋划策的好时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变化有相通之处,所以,"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周易·huáng卦》注)要掌握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规律,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采取正确的治国方法."以道治国则国平,以正(政)治国则奇兵起也.……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以正(政)治国,立辟(法)以攻末."(《老子》第五十七章注)这里的"道"和"本"都是指"无".这个"无",是哲学概念"无"的具体运用,在治国问题上,就是要抓住根本,而不纠缠枝节,国家就能大治.相反,只注重政权的威势、刑法的苛烦,只能导致频繁用兵,结果不仅不能治理好国家,而且可能导致失去天下.
如何处理"本""末",是事关大局的关键问题.
王弼多次提到"崇本息未"、"崇本举末"、"崇本统未"几个说法."息"与"举""统"似乎矛盾而令人不解.实际上,"统""举",是就"本"与"末"的关系而言的.本,是本原、根本.它可以在社会政治中起主导作用,它统摄各种表象,所以,应当"崇"或"举"."举本统末,而示物于极者也."(《论语·阳货》皇侃疏引王弼《论语释疑》)抓住了"本",即"无"这个纲,对具体问题就能处理恰当."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统众也."(《老子》第十一章注)"息"是对"本""末"的具体处理而言.把握住了"本",对各种具体现象可以采取不同办法.有的要掌握它,所以要"举",有的则应取消或限制,所以要"息".
了解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抓住问题的关键、根本,才能治理好国家.他说:"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老子指略》)"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老子》第三十八章注)以母子的关系来比喻本与末.所以,他在《老子》第五十二章注道:"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不能抓住问题的根本,治末不治本,舍本逐末,"皆舍本以治末"(《老子》
第五十七章注).就只能导致国家的混乱和衰败.
抓住"本"这个治国根本,最终实现"无为而治".在实施过程中,它并不是僵死的教条.针对复杂多变的具体情况,王弼认为还应有灵活性,要有应变的能力.
"是故用无常道,事无轨度,动静屈伸,唯变所适."(《周易略例·明卦造变通爻》)对各种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方法灵活处理,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权者,道之变.变无常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豫设,尤至难者也."(《论语·子罕》皇侃疏引王弼《论语释疑》)权力的运用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要合乎"道",所以应把握和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为随而令大通利贞,得于时也;得时则天下随之矣.随之所施,唯在于时也.时异而不随,否之道也,故随时之义大矣哉!"(《周易·随卦》注)不能审时度势,顺应时代cháo流,必然自取灭亡."为随而不大通,逆于时也.相随而不为利正,灾之道也."(同上)可见正确估计形势,正视现实,而采取正确的措施治国,是至关重要的.
处于乱世(或各种制度尚未完善)而急需变革的创始时期,一国的君臣、有为之士还应奋发有为、刚健积极,发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应天顺民."夫能辉光日新其德者,唯刚健笃实也"(《周易·大畜》注)."成大事者,必在刚也"(《周易·小过》注).修德而成大事,也要刚健有为,创立新制."革去故而鼎取新,取新而当其人,易故而法制齐明.……鼎者,成变之卦也.革既变矣,则制器立法以成之焉.变而无制,乱可待也.法制应时,然后乃吉.贤愚有别,尊卑有序,然后乃亨."(《周易·鼎卦》注)新的制度也应顺应时势合理制定,这才能走向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创始阶段,需要确立制度,包括名分等级."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
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老子》第三十二章注)这样,"上守其尊,下安其卑,自然之质,各定其分."(《周易·揭卦》注)上古朴散之时如此,变革时期也是这样,一执古之道,可以彻今,虽处于今,可以知古始"(《老子‘第四十七章注).借鉴古制,根据时代需要创建新制,"创制不可责之以旧"(《周易·蛊卦》注).不能死搬硬套,而要有创新,这是君王有为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