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古文经学家以研究文字训诂见长,在他们的文字学中,往往也贯彻了古文经的这种门派家法.许慎著《说文解字》,是清代汉学家眼中最权威的古字书,他遵循的就是古文经学的家法.清代段玉裁作《说文序》说:"其称《易》费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chūn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所以今文经学家康有为在他的《新学伪经考》第九附有一篇《说文序纠谬》,指责许慎、郑玄都是刘歆伪经的传布者:"欲伪经之光大,则赖郑玄之功,伪字之光大,则赖许慎之力……篡孔子之圣统,慎之罪亦何可末减哉!"康氏的批评是从今文经学的宗派立场出发的,所以也未免偏激和武断.文字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应该纠缠在经学的派别纷争中而影响其科学性.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则摆脱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派别之争.他像古文经学家那样注重经书的文字训诂,但不局限于古文经学家尊崇的经注,因为他不是古文经学家,也不是今文经学家,而是隋唐统一之后,儒释道兼容并包的新的文化氛围中新的形式的儒家经学.他有对前代人的继承,但带上了自己不拘一家的时代特色.《经典释文》一直成为后代儒学家研究经学和文字学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前人论经学,往往只把儒学分为汉学、宋学以及清代重新复兴的汉学,而认为唐人经疏没有什么创新,没有什么特色.从经学的角度说,唐人经疏虽然继承的是汉晋的注笺,但是不再讲今文古文的门派,更注重义理的辩析,为宋代新儒家讲哲理埋下了伏笔.从儒学的角度说,唐人也以儒术为经邦治国的纲领,但不像汉人那样"独尊儒术",也不像宋儒那样吸取道释思想再来排斥异端.唐人的经疏,兼采众说,辩析名物,受玄学影响,编讲疏和义疏,又是受佛教的影响.尊儒学而又兼收并蓄,重文教而又讲求实在,正是唐初学术的最大特色.这种学术方针使唐代文化能得以繁荣,也是唐初政治、经济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儒道兼修 不拘一曲
陆德明jīng通经学,可以说是正统的儒学家,但他同时接受了魏晋以来的玄学和佛学的熏陶,不像汉儒那样注重儒家门户,壁垒森严.他的思想,既推崇儒家的礼治仁政,也推崇道家的清虚自守.这种政治理想和人生哲学,既表现在他的著作中,也体现在他整个的学术生涯中.他一生经历了陈、隋、唐三个朝代,因为学术上的名声而受到当权者的礼遇,但他没有参与过什么政治活动,始终是一个学者淳儒的面目.他两次隐居,不随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俯仰,对于名利进退看得很平淡.进入唐朝以后,由于唐初统治者以一种博大的气势弘扬文教、重视文治,陆德明的思想也在这一个时期得到了恰当的表现.
《旧唐书·儒林传》说:"近代重文轻儒,儒道既丧,淳风大衰.自隋氏道消,海内版dàng,彝伦攸囗,戎马生郊,先代之旧章,往圣之遗训,扫地尽矣.及高祖建立太原,初定京邑,虽得之马上,而颇好儒道."唐朝立国之初,争夺天下的烽烟刚息,李渊就重立国子学,建立周公和孔子庙堂进行祭祀,以示对儒学的尊崇.李渊发布祭祀周公的诏书说:"四科之教,历代不刊,三千之文,风流无歇.唯兹二圣,道著群生."(同上)李世民在登位以前,就注意广罗天下德士文才.即位以后,进一步贯彻实行弘扬儒学,文治经邦的方针.陆德明适应唐初这种政治文化统一的需要,在他的经学注疏中,阐述了崇礼重教的儒家德治思想.
在《经典释文》的序录中,陆德明评论儒家的礼治说:"安上治定,莫善于礼.
子大叔云:‘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左传》云:‘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者之设,其源远哉."儒家的礼,既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又是与这种等级秩序相联系的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同时还与忠孝仁义的政治伦理密切配合.如果说礼相当于计算机的硬件,仁就是这个系统的软件.二者结合,核心是维护封建等级制的有序与和谐,这在自然经济时代,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保障.所以说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是社会和自然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是上下有礼、等级不可逾越;一方面是君敬臣忠,仁民爱物,万邦协和.所以礼不只是礼仪和制度,而是整个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是儒家思想的主gān,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中国社会起主导作用达二千年,就是因为这种文化起到长期稳定社会的作用.
礼是儒家政治的核心,其余诗书乐的文化是围绕这个核心而共生的.《周易》
用以讲哲学,《诗经》是文学,《尚书》、《chūn秋》是历史,在儒学看来,都是论述和阐扬先王治道的.陆德明评《诗经》说:"王者巡守则陈涛以观民风、知得失,自考正也.动天地,感鬼神,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近乎诗".诗是艺术,他把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社会理想通过笺注的形式加以发挥,让人们在一种审美感受中达到"厚人伦、美教化"的目的.
儒家重进取,他推动知识分子献身社会,为王者的治国平天下而建功立业.儒家也重理想,他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君圣臣贤的尧舜之治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使一代一代的儒学家为之沤歌,为之信仰.而现实的封建社会和君主专制,却一再bào露出私天下的君主政治的黑暗和卑污.于是儒家又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可进可退的策略.作为不得志于仕途或者不满于现实政治的士人的退隐哲学,则有道家老庄的返归自然、清静无为.魏晋玄学家所谓息隐林泉,是在自然和艺术的审美中,寻找人生的寄托,他们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既是对现实政治的逃避,也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在整个封建社会中,进则儒、退则道,是士人的基本特征,儒道二家,都是士大夫的jīng神支柱,人们称这种文化现象为儒道互补.
从统治者的立场来说,道家的清静无为又可以演化成"无为而无不为"的君人南面之术,也与儒家的治道可以互补.
陆德明继东晋南朝玄学流行之后,又经历了几个朝代变迁的人事沧桑,对于道家思想这些方面的作用是有深刻认识的.他在《经典释文序录》中评论《老子》思想说:"班回云:‘道家者流,清应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因为释儒家经典,主要是为治国平天下服务的,所以他首先阐述了《老子》思想对"南面之术"的治道的功用.同时,他也赞扬庄子独立特行的高尚人格:"时人皆尚游说,庄生独高尚其事,优游自得.依《老子》之旨,著书十余万言.以逍遥自然,无为齐物而已……庄生宏才命世,词趣华深,正言若反,故莫能畅其玄,故后人增足、渐失其真……惟子玄所著,特会庄生之旨".他认为郭象(子玄)对《庄子》的注解"特会庄生之旨".因为郭象注把庄子的齐物、逍遥、返归自然,与儒家的礼乐刑政纲和起来,提出"名教即自然"的口号.这表明陆德明自己的思想,也有儒道兼综的倾向.
在宇宙观上,陆德明接受了道家的"道生天地"的观念.他在《老子道德经音义》中注释说:"道,生天地之先.德:道之用也".道家的道是宇宙本体,不同先秦儒家讲的道,只是道德伦理的文化根本.到了宋代理学家那里,儒家引入了与道相关的理的概念,才使道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和《老子》的道相关联的是"无"的概念,因为道是不可见、不可名的,所以道又是无.魏晋玄学中,王弼从其中发挥出了"无能生有"的哲学思想.陆德明对玄学家发挥老庄的"谈无贵辩",采取既有肯定也有否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