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8)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儒家的天人观还有更实际的考虑,那就是天道对人的表率作用和人对天道的模 拟.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视"天命"为天道对人的某种启迪和暗示. 有时他认为天在暗示他去从事一种神圣的事业——复兴周礼;有时他又以天道之乾 健为榜样,欲效法天道.这种效法天道的思想在董仲舒的时代得到极大的发挥,为 人类百折不挠地追求、自qiáng不息地进取,提供了客观的jīng神依据,然其末流则陷入 "天人感应"的机械天人论.正如儒家人道贵和的观念一样,儒家对天道也赋予了 和谐的色彩,人是宇宙一物,是天地之子,是万物中最可宝贵的东西,人性即是天 理;人自知即可知天;天道就是人道的最高蓝本,天人一体,天人流通……天和人, 压根儿就是用同一质料制成的不同形式的东西.

  从以上儒学关于人、社会、自然理论的浅析,我们不难发现:儒家的人生观、 社会观、天人观,都是极积的,向上的.就人生观看,儒家对己是极积完善,对人 是热心成全和"济利".对社会,儒家是极积参与,热心治理,责任心极qiáng.对天 道,儒家也是自觉体认,并热心"赞化".总之,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儒家都 充满好心善意地去参与和成全,始终昂扬着极积向上、奋发有为的jīng神活力.《易》 曰:"天地之大德日生";又曰:"天行健,君子以自qiáng不息."这种生生不已、 自qiáng不息的德行,既是儒家的天道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是儒家自己为学为人风格的 jīng辟概括.

  总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内容的儒学,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已历二 千余年,形成了内容比较全面的经典教才,构建了关于人、社会、自然的系统理论, 基本能适应古代社会造就人才、管理社会和士大夫安身立命的需要.又加之历代博 学大儒相承研习,根据形势需要对儒学适时进行改造和补充,更使儒学获得了服务 现实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从孔子到现代新儒家,中国儒学经历了两千五百年的发 展变化,不断地"现代化",其间道路曲折,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优劣杂呈.也 许"风疾马良,去道逾远",后代儒学常有与孔子学说大异其趣的现象.但儒学能 够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满足不同的时代需要,与历代大师因时而作的改造和补充是 分不开的.他们对真正的孔学研究也许平添了许多迷雾,但对儒学之昌盛、文化之 繁荣,其功自不可没.同时,经过改造了的儒学,历史上已对中国的学术和文化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因此,从事中国儒学史研究,研读 儒家原始经传,阐发原始孔学思想,无疑应是儒学研究首先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但是对于历代名儒如何继往圣,开来学,阐旧典,起新知,发展和丰富儒学理论, 阐扬和光大儒家学说等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课题.因此自古以来,历代正史都对 名儒作了专门记载,这不仅是学术史研究的需要,其实也是诸如政治史等其他学科 研究的需要.

  从先秦儒家,到现代新儒家.大师名儒,数以万计.他们都是值得大书特书、 认真研究的文化jīng英,但限于时间和jīng力,我们来不及对他们-一作出评介,本书只 收录了40余位名儒,分别加以评述和介绍.力图展现历代名儒的生平和事业,也借 以勾画出中国儒学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程.由于我们学识不足,其间定存在种 种不如人意的地方,敬请博雅方家,不吝赐教.

  至圣先师 孔子

  (前551—前479)

  曲阜,东临蒙山,北靠岱岳,南阻峰山,西绕沂泗.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然粮仓,很早就成了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四千多年,这里便出现了"大汶口文化"等原始文明.稍后这里又是传说中古帝少吴氏定都之处,号称"少昊之墟".历夏经商,曲阜又成为鲁周公封国的首都,肩负起镇抚东夷,拱卫王室的历史重任.在chūn秋时期,曲阜以其所保存的西周礼乐资料,逐渐成为中国文化造型的摇篮.利用这些丰富的历史遗产,完成这种造型工程的总设计师,便是世界文化名人、儒学宗师——孔子.

  一、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一生并不显赫,但司马迁的《史记》,为他作有《孔子世家》,与诸侯同列,以示对他的特殊优待.司马迁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古往今来君王贤人不少,在生时显赫一世,风光一时,不可一世,但是死后就消声匿迹,形同粪土.孔子则相反,在世坎坷,死后却十分尊荣.历代统治者对他加号进爵,huáng屋左蠢,有王者之尊.其后代享其余泽,至今世世不绝.在中国所有宗法家谱中,可能只有孔氏家谱才是货真价实、一脉传衍的第一家族.其原因何在呢?正如太史公揭示的那样:孔子删定了六经,为天下万世提供了研之不尽的绝代经典;孔子一生嘉言效范,为天下万世树立了仰之行之的不朽榜样.他是先师,他是圣人!立德立言,足以垂法后世,宜其子子孙孙传行无穷也.

  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即箕子、微子、比gān)之一微子启,即其远祖.西周初年,微子受封于宋,都于商丘.五传至于弗父何,礼让其国于其弟宋厉公,自为宋国大夫(《孔子家语》),弗父何即孔子十世祖.

  从此,厉公一系世掌宋国君权,维系着并不出色的世袭统治;弗父何一系则成为宋国辅政公族,保持着宋国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再三传为正考父.正考父知书识礼,以谦谦君子知名后世.他熟悉商代文献,曾校"商之名颂"于周太史氏.他受君委命,一命而俯,再命而楼背,三命而筹折,鞠躬如也.他连走路也靠墙循边,不争于人.然而至其子孔父嘉时,情况则大为恶化.嘉作来较公大司马,穷兵领武,"十年而十一战",民怨沸腾.可巧政敌太宰看上他年轻美貌的妻子,与之相遇于途,"目逆而送之,曰:美丽艳"(《左传》桓公二年).太宰督假公济私,利用国人的不满情绪,捍然发动政变,杀孔父嘉.鼓公出面gān涉,被就.太宰督纳其妻而逐其子,孔子祖先结束世为大夫的贵族生涯,一落千丈,沦为平民.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难于鲁,卜居于曲阜东昌平乡之贩邑.子孙袭姓孔氏,遂为鲁人.心有余悸的孔氏子孙,隐姓埋名,一连四世皆不显,一直到孔子父亲叔梁纽,才稍有事迹见载于史册.

  叔梁艳是个武士.叔梁乃字,约是其名,称"叔梁给"是尊称.长于吸邑,又称贩人给,或瞰叔绍.叔梁给腰圆体壮,雷力过人.尝为大夫孟献子武士,颇以勇武闻名于时.《左传》襄公十年载:公元前563年,叔梁约随诸侯军讨伐伯阳.倡阳虽是个附庸小国,却长于诡计.当诸侯军兵临城下四面楚歌之时,倡阳人大开城门,妄称受降.诸侯军不知其诈,狠然争入,军人方半,伯阳人猛然放下高悬的城门,诸侯军有被拦腰截断,各个歼灭的危险.叔梁给见势不妙,双手托住千斤城门,呼令诸侯军迅速撤出,避免了一场重大灾难.七年后,叔梁纪与大夫臧孙纪同守防邑,被齐军团团围困,众寡悬殊,动弹不得.一天夜里,叔梁给侦察好敌情,挑选jīng壮三百,披坚执锐,乘间突围.将臧孙给送出重围,然后又神不知鬼不觉地重返防邑坚守.一往一来,如入无人之境(《左传》襄公十七年).由于他有谋有勇,遂以武功知名诸侯.后升为吸邑大夫.孔氏子孙终于向久违了的贵族集团迈进了一大步.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8/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