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87)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韩愈站在中华本位文化的立场上,以儒家文化为华夏正统,佛是夷狄之法,不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他的反佛论点,或着眼政治经济,或着眼伦理道德.他的这些论点,大抵在他之前都有人提出过,如唐初傅奕曾说:"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其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注]韩愈不同于前人之处在于,他敏锐地从佛道德三教势力的消长中,感觉到儒家文化面临的困境.他不单单停留在对佛教、道教的抨击上面,而企图建立一个完整的、与佛道二教对抗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轮廓就体现在《原道》、《原性》、《原人》等著作中.

  三、扶树教道 倡明道统

  在《原道》一文中,韩愈以浓墨重彩阐发了儒家传统文化的基本jīng神.他着重提出并论述了与老释二教的"道""德"迥异的儒家"道""德"观,指出: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因此,"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即"道德"与"仁义"是相统一的.而佛、老之"道德",只不过是"道其所道""德其所德"的没有意义的"一人之私言".韩愈所说的"道",是指人伦之道,他说:

  其文《诗》《书》《易》《chūn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可见,他所说的"道"并不是超然物外,而是见之日用的,故与佛、老二教之"道"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他说:"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原道》)在他看来,儒家文化的基本jīng神是仁义道德.

  所谓"仁",就是对人充满温情的关怀与热爱,这是一种无差别的"博爱",始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而推及其他人,而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原人》).

  这种博爱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能得体适宜,就是"义",由"仁义"出发向前走,就是"道",无须外界的帮助和安慰,切实具备"仁义",达到自足自乐的境界就是"德".韩愈以"仁义"来限定"道德",所以说"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原道》),儒家的"道德"是以"仁义"作为具体内核,而这正是释、老二教所缺乏的.在他看来,释、老二教"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舍离"此世",追求超脱,不仅对社会政治无补,而且也无法成就自己的道德生命.

  与佛、道二教相对立,韩愈提出中国文化有自己的圣人,儒家文化之"道"就体现在这些圣人身上,他们能除天下之害,兴天下之利,创造了人类的文化.他说: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为之师,驱其虫蛇禽shòu,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yín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qiáng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原道》).

  人类的物质文明、jīng神文明经过这些"圣人"的创制才得以存在,是圣人给人类带来了文明的曙光.所以他宣称:"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原道》)他的圣人观与文明史观目的在于批判道家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圣人不仅创造了人类文明,而且还为人类社会规定了群体生活的秩序,即所谓"其民土农工商,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原道》)等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中存在"四民",是"天经地义"的,但如果多出"二民"(佛、道),就不正常.君臣父子等社会关系也是圣人定的:"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原道》)而现在佛、道二教不拜君亲,超然于这种关系之外,"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这就是"灭绝纲常".他以严厉的口吻写道:"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原道》)他沉痛地指出:

  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离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所以,他要奋力卫道,登高疾呼,甚至提出极端的主张:"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即qiáng行使那些信仰佛、道二教的人接受儒家文化,使他们回到正途上来.由此可见,韩愈在掊击佛道的同时,"扶树教道"的态度不可谓不激烈.

  韩愈在对佛道二教展开激烈抨击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儒家文化自孔子死后已经衰落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则是"异端"对jīng神世界的争夺.他感慨地说: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huáng、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原道》)战国时出现的杨、墨"异端",是由孟子担负起予以批判的责任;孟子以后出现的老、佛"异端",到韩愈为止还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抨击;因此,他认为自己天然地能够承担这一历史使命.他认为,儒家传统文化并没有中绝,只不过现在已极为衰弊,急待继承与发展.为此,他全面提出了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的"道统"思想.他认为中华文化(即儒家主体文化)有一贯的jīng神,即"道",这个"道"与佛、老所谓的"道"根本不同."道"由历代圣圣相传,不绝如线.但孟子以后,已无传人能接续此道.他说: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原道》)"道统"二字,韩愈还没有正式使用[注],但后世理学家"道统说"的基本内容,已全部包含在《原道》一文中.按:"道统"思想源于《孟子·尽心篇》下;,隋代王通对道统思想也有所发展.韩愈的"道统"思想,可能受了《孟子》、王通的启发.另一方面,"道统"思想无疑受了佛教宗派传法世系的影响[注].韩愈提出儒家的道统,目的是用来对抗佛教的宗派法统.韩愈以这一"道统"的当然继承人自居.他接着说: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jīng,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原道》)

  这样,荀子、扬雄被排除在这一"道统"之外.在继承"道统"这一问题上,韩愈未免有些自大.他本人也认识到捍卫此"道"的艰巨性,但他决心为这一伟大的事业虽死无恨.他说:

  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呜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诡,莫之救以死也.虽然,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韩愈的"道统"思想提出的这个问题值得注意.首先,他明确指出,中华文化的传道正统,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一系的儒家文化.其次,孟子以后,道统失传,出现了中华文化断层.这个断层被释、老异质文化填补,因此,要恢复中华正统文化的领导地位,应先向佛、老开火.第三,他明确指出,在三代以前,中华文化道统与政统是一致的.自周公而下,道统与政统相分离,而为臣所传承.因此我们自然地得出结论:中华文化的本质不在于君主为何人,而在于是否继承了"道统",只有"道统"才使中国成其为中国.因此,"道统"应该高于政统,并对政统产生制衡作用,使其在"道统"所认可的轨道上运行.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87/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