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72)

2019-03-10  作者|标签:心缘

  第四,废除王莽严刑苛法,实行比较宽松的法治。光武帝曾下诏说:“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愍之。孔子云:‘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其与中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议省刑法。” 他还整顿吏治、jīng简冗员、广选人才,任用贤能。

  第五,加qiáng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以来,地方政权机构为郡县二级制,西汉末,共设郡国103个,县邑道侯国1,587个。对众多的郡县,如何加qiáng中央的统一管理,是一个大问题。为了监察地方的政绩,汉武帝时已分州派遣刺史,進行视察。刘秀为了進一步加qiáng对地方的控制,把刺史固定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刺史处理地方政务,不通过三公,可直接上奏给皇帝,使地方郡县也直接置于皇帝的控制之下。

  第六,在军事上,一方面,加qiáng中央军,削弱地方军。

  如“罢郡国都尉”,取消郡县的专职武官,以太守兼领兵权;废“都试之役”,取消地方定期举行的军事训练;“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即实行jīng兵简政,大量裁减军队,让士兵回归土地耕种。并正式废除地方上的更戍役制度。削弱地方兵权的同时,刘秀还逐步扩大中央军队,在重要的沿边地区,设有边防军,为中央军队的一部分。上述措施,加qiáng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但是地方军队的取消,使地方豪qiáng地主田庄内部的部曲家兵制开始发展起来。这种部曲家兵,承担着维持地方治安的某种职能。不过后来,由于中央控制力量的逐步削弱,豪qiáng地主的部曲家兵则迅速发展,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地方势力,终于导致了东汉末年的混战局面。

  另一方面,则qiáng化监军制度。监军的起源较早,chūn秋即已出现,但监军之制的最终确立应在东汉初年。如设“北军中候”掌监五营;每有将帅出征,皇帝即令亲信、近臣随军监督,等等。目的是防止将帅离心,增qiáng中央军的可靠性和保险系数。

  第七,在边防问题上,废除了边郡更戍役制度,所谓“罢边郡亭候吏卒”,大量以刑徒兵、夷兵充实边防力量。同时加qiáng边防建设,不断修筑亭候烽隧,完善防御体系。这一措施的目地是为了息边养民,确保国家安定。

  光武帝还常常自省。有一次,出现了日食,他自责道:“吾德薄致灾,(责)见日月,战栗恐惧,夫何言哉!今方念愆,庶消厥咎。其令有司各修职任,奉遵法度,惠兹元元。百僚各上封事,无有所讳。其上书者,不得言圣。”还有一次发生了地震,光武帝下诏说,发生地震的责任在君王身上,因为自己无德,才连累了百姓。

  有一年夏天,洛阳有甘泉涌出,有病的人喝了泉水后身体恢复如常。又有赤草在水崖边长出。于是有的大臣上奏道:“地只灵应而朱草萌生。孝宣帝每有嘉瑞,辄以改元,神爵﹑五凤﹑甘露﹑huáng龙,列为年纪,盖以感致神只,表彰德信。是以化致升平,称为中兴。今天下清宁,灵物仍降。陛下情存损挹,推而不居,岂可使祥符显庆,没而无闻?宜令太史撰集,以传来世。”但是光武帝没有采纳。他常自谦的说自己并没有什么德行。所以当时的史书对这方面记载的很少。

  刘秀还提倡勤俭节约,临终遗诏上说:“朕无益百姓,(葬礼)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 而文帝葬时用的都是瓦器,不用金银铜锡为饰,并且没有起坟。

  由于光武帝刘秀的励jīng图治,建武之世,受西汉末年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较快的得到了恢复,社会矛盾得到缓和,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刘氏汉家天下得以完全恢复、发展和中兴,社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光武帝刘秀自公元25年称帝,至公元57年去世,在位33年。前31年使用“建武”年号,后2年改用“建武中元”年号。他统治时期,中国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后汉书》作者范晔评价刘秀说:“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榄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刘秀的“建武盛世”,为后来的“明章之治”以及近200年的东汉刘氏王朝的统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戊戌,刘秀在洛阳病逝,享年63岁,葬于原陵(今河南孟津县谢村),庙号世祖,谥曰光武皇帝。刘秀四子刘庄继承皇位,即汉明帝。

  明章之治

  *明帝开明治天下

  公元57年二月戊戌,光武帝去世,他的第四个儿子,即太子刘庄继位称帝,改年号为“永平”,是为汉明帝。

  明帝刘庄自幼就十分聪慧,勤学好读书,10岁就能读懂《chūn秋》,后又jīng通《尚书》等儒家经典。光武帝刘秀甚为惊奇,因此特别宠爱他。虽然历来皇位继承人是立嫡或立长,但刘秀最终改立他这个才华出众的儿子为皇太子,让他继承了皇位。

  光武帝统治时期,政治上相对安定,社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使这一局面得以继续。

  明帝继续实行与民休息的开明政策。在政治上以刑理治国、法令分明,整肃吏治、严惩不法官吏,要求“有司勉遵时政,务平刑罚”。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如尚书阎章因二妹为贵人,不得迁任要职,馆陶公主为子求郎,明帝也不允许,仅赐钱千万;功臣窦融子孙骄纵不法,永平五年(公元 62)下诏诸窦为郎吏者皆携家属归故郡,后窦融长子穆,孙勋、宣皆因罪下狱,被处死。永平十四年楚王英谋反事发,被株连以至死、徙和系狱的京师贵戚和诸侯更达数千之众。

  范晔在《后汉书》中评价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达。内外无幸曲之私,在上无乡大之色。断狱得情,号居前代十二。故后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

  明帝还要求臣下奏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用浮夸之词。

  社会经济方面,则减轻赋税,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当他看到huáng河水给百姓带来的灾祸时,不禁忧心忡忡,因而召集大臣商议治河之道。公元69年,他派水利专家王景治理huáng河,王景修治汴渠完工后,消除了自西汉平帝以来河汴决坏、汴渠东侵之害,从此使huáng河900多年未发生重大改道。他还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永平九年至十二年,由于“岁比登稔”,出现了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繁荣局面。

  在思想文化方面,明帝提倡儒学,命皇太子、诸王侯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孙等习经,又为外戚樊氏、郭氏、yīn氏、马氏诸子立学于南宫,号“四姓小学”,设置“五经师”以授其业。他还曾亲临辟雍给大学生们讲授经义。明帝好佛,当他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便在公元68年派遗蔡愔、秦景等出使天竺(今印度)拜求佛经、佛法,并于第二年在洛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寺--白马寺。明帝聘请天竺高僧在此译经、传教,从而促進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72/35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