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只为的自己,要去买点东西,或享点娱乐,去过以后就算满足。但是
假如退下一步,要想想那里卖的是些什么货色,表现的是些什么技术,不是
自己想怎么,乃是从货色与技艺来看大家的需要与享乐,这便于实地观察之
外还需要记录的资料了。可是中国过去关于这种民间生活的资料特别缺少,
如《东京梦华录》记北宋汴梁的事情,其民俗技艺部分不到二十行,里边说
到合生张山人,说诨话刘乔,只有一个名字。至今合生是怎么一回事,诨话
是怎么说的,一直令人弄不清楚。《清嘉录》记清季苏州岁时风俗,新年一
项下杂耍诸戏有高竿走索,穿跟斗,吞剑弄刀等约二十种,均是演技,末后
说及说因果和滩簧,也只寥寥十许字,语焉不详,一样的不得要领。次溪从
前曾集刊清朝梨园资料,共有两集,内容很丰富,但那些著述的本意大抵只
是文人自诩风雅,真是好的资料恐亦难得百一。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不是
记风俗的专书,其中有几条杂记却是颇好,如卷五云:
二面蔡茂根演《西厢记》法聪,瞪目缩臂,纵膊埋肩,搔首踟蹰,兴会飙举,不觉
至僧帽欲坠,斯时举座恐其露发,茂根颜色自若。
又卷十一云:
小丑滕苍洲短而肥,戴乌纱,衣皂袍,着朝靴,绝类虎丘山扳不倒。
记述琐屑事,简要地能替艺人传神。这类的文章在有名的《燕兰小谱》中就
难找到,那里专记旦角,也正是一个原因。这回我看见次溪的天桥新志的草
案,第四章专讲天桥近时所演出的曲艺和杂技,分属于说唱和属于软硬杂技
的两类,第五章为天桥人物考,叙述近百年来天桥艺人的事迹,加上若gān难
得的图画,差不多把天桥演艺方面的面相整个地映写出来了,在这上面可以
说是空前的成功的著作。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更是其中属于说唱的一类,它
于一般叙述之外,又有些说的唱的话也记了下来,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譬如
拉大片数来宝,我们即使听不见附属的鼓钹或拍板的响声,但读了那一部分
文句,也就能真切的感觉,比杂技一类更是易于了解了。这不但说明了那些
民间艺人怎么地演或演的是什么,更使我们知道民间观众所喜爱的是什么,
至于可以供人民文艺工作者与研究者的参考,那又是另外一种用处。我只可
惜这里关于天桥的货物即是摊贩的事情没有说及,但我知道次溪在这一方面
搜集的材料也不少,曾说过想整理出来,那么将来会得有增订的机会,使《天
桥志》更是完全,也正是天桥爱好者的所共同希望的吧。
一九五一年五月七日,周遐寿。
□1951年
5月
7日作,署名周遐寿
□未收入自编文集
土卫生法讲话
曾经有人说过,将来医学的任务治病第二,第一乃是保健,就是卫生防
病。——这卫生事业的重要是不成问题的,卫生知识的传播自然也很要紧,
现在也正在着手那么做了。
但是我想在这同时候,应该来对于土卫生法加以整理,把这清理好了之
后,才能灌输得进新的知识去,否则混杂不清,不能有什么效力。
社会上相传的谚语,有些关于卫生的很是错误。例如说“千钱难买三伏
泻”,以为夏天腹泻能“败火”,反是好的,这害处便很不小。又如说猪肉
上的毛吃在肚里,夏天吞下几个杨梅核去(虽然北方没有这果子),可以带
了出去;又说桃子的虫是补的吧,所以最好暗中去吃,让它一总吃下。我们
小时候手上稍为受伤出血,就去找“门档灰”来贴,王绍兰的文集里说他也
贴过,那大概是清朝乾隆初年了。有些地方小孩脐带剪后,贴上烂泥,结果
多患破伤风而死,如河北定县一带称作四六风,因为它四天或六天就发出来
了。
各处有志者似应把这些调查搜集起来,细细的来加以辨别,有些可用的
保留下来,无理以至有害的详加说明,教人勿再信用,印成小本,可以供给
宣传人员的资料,就是我也一定要买一套,虽然我没有对人讲演的能力。
戊戌前后中国各处办白话报,也出些小册子,我见过一本《俗语指谬》,
抄了好些谚语,一一加以批评纠正,现在假如有人照样来编一册《土卫生法
讲话》,那一定也是很有意思的。
□1951年
12月
29日刊《亦报》,署名祝由
□未收入自编文集
农具图解
勤盂先生在近时的一篇文章里说起,他希望有一本农具图解来看看。我
听了非常欢喜,因为我多年有此愿望,至今还未能满足,但至少总已经得到
一位同志了。
我说农具,只是把它当作代表,其实百工的器具都同样的重要,下至我
们自己所用的笔墨和纸,也同样的值得知道。我以前见过一本西文的书,名
叫《木匠的家伙箱》,他把木工用的各种器具绘图列说的讲述出来,从古代
到现代,一种工具有各样大同小异的形状,中间也有些地方的差异,看了很
有意思。
现在还从农具说起,古代煞费考证,姑且不谈,单把现今各地所用的东
西调查记录下来,从原始的耒耜直至进步的拖拉机,对于不在田间的居民,
很可以有些教育的作用。
我们平常搬弄书本,可是孤陋寡闻,找不出古书上的材料,只在明末徐
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上看到了一点,这却都是以元
王祯的《农书》为根据的。清代乾隆时曾有焦秉贞的《耕织图》,画的很好,
但所画是事不是物,不能当作农具图去看。
徐宋两书到了民国以后始有翻印本,《耕织图》有过点石斋石印本,但
在现今恐怕都已找不到,而且也无多大用处,不完全又太古老了。
现在从新调查,自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需要对于农事不是外行的人和
画家合作,还得要包括南北两方的情形才好,不过这事是值得做的,因为这
虽是一册小书,但其价值却是颇大而且是长远的。
□1952年
1月
4日刊《亦报》,署名祝由
□未收入自编文集
读庚辛
《庚辛》这回读的是第三遍了。寄来的时候通读了一遍,以后又翻阅了
一回是只挑重点读的,这回也是如此。因为我答应作者给写一篇读后感,前
后两次的翻阅便是想要缴卷的准备。
《庚辛》如题目所标示,是写自庚子至辛亥这十二年间中国一部分情形
的,但是我用了有点近于“不见舆薪”的看法,却轻朝市而重家庭,所谓重
点因此差不多也就集中在“太史第”了。庚子时的白健卿和辛亥时的林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