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某个层面上,起码是对平庸哲学的叛逆;死,是一种否定行为,这种否定于某一类人来讲,我以为正是对生命的渴望,尽管这样说是有悖逻辑的;死,还是一种艺术的极端,用结束来实现这种极端,那么在实现的同时又会全部丧失,这是矛盾的、悖论的,同时又是悲壮的、惨痛的。
几年来,在故去的人群里,有我曾经喜爱过的人,我就当他们出远门了。
当然,也有一种因为出远门而背离了我们情感的人,那么我只好就当他们去了。
平庸呢?我以为也是一种出远门——是一种jīng神的远离。
第47章 林非:登昭君墓随想
伫立在昭君墓底下的石头台阶上,聆听着两旁葱茏的松树林里,阵阵的微风,不住地吟咏与呼啸,是替王昭君唱一曲深情和悲怆的歌?这使我想起了历朝历代的多少文人墨客,都纷纷传诵着她动人的故事,真是思接千载,回味无穷。
我抬起头颅,仰望前方这浑圆的土丘。约莫有十来丈高的斜坡上,一大片稠密的青草丛中,稀疏地点缀着正在盛开的野花,红艳艳的,huáng灿灿的,白净净的,像是齐声叫唤着我,赶紧向那边走去。
湛蓝的天空里,不住地放she出晶莹的光彩,把我眼前的花草和树木,映照得明晃晃的,亮闪闪的。一朵朵缥缈的白云,轻轻地飞来,也是想来看望和凭吊这昭君墓的吗?
我赶紧沿着石阶前面的一条小路,迅疾地攀登起来,顷刻间就抵达了小丘的顶部,在平坦和宽敞的泥地上,缓缓地徜徉,还默默地眺望着寂静的沙漠,和北边黝黑的荒山,也隐约瞧见了呼和浩特郊外,连接在一起的田垄与房屋。王昭君在两千多年前,历尽千辛万苦,风尘仆仆地来到塞外时,不知道目睹过什么样的风景?
她自幼生长在长江岸边的青山绿水之间,倾听着竹林里鸟儿的啼鸣,面朝着镜子般明亮的小溪,观看自己俊俏和妩媚的脸庞,还瞅见了一群玲珑的小鱼,摇摇摆摆地躲闪开去,藏在一堆堆光滑的石块旁边,禁不住伸出纤纤的手指,欣喜地拨弄自己被chūn风chuī拂着的黑发。她深深地知悉,自己出落得多么的美丽。
这名声远扬的美女,后来被选送到了长安的皇宫里面。既然已经顺从了这样的命令,远离自己的家乡,凄清地住宿在森严的后宫里面,也只好耐心地期待着,能够很快得到汉元帝刘奭的召见,觉得以自己的姿容和聪颖,从此就可以长久陪伴着君王了。在专制帝王擅权统治的年代,怀抱着这样的希望,也应该说是符合常情与常理的。
而作为一个男人来说,喜爱和追求俏丽的女子,自然也是符合常情与常理的。不过统揽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可以如此的为所欲为,qiáng行选拔出成千上万个美女,禁锢在密密层层的后宫里面,耽误了她们青chūn的渴望和梦想,破坏了多少家庭亲密的团聚。这种专制和独裁的行径,实在是太贪婪了,太残酷了,太狠毒了。然而无论是多么好色和yíndàng的君皇,也哪里来得及搂抱与亵玩所有的这些美女。绝大多数年轻和漂亮的女子,只好孤苦伶仃地打发时光,跟岁月一起凋零,在悠长的寂寥与痛苦中,跌入死亡的门槛。
王昭君等待了多少个落寞的昼夜,始终没有能够见到刘奭的面,经历了深深的失望之后,却意外地获得了一个远嫁匈奴的机会。当时正值塞外的匈奴王国中间,发生了五个君王之间争夺最高统治权力的内讧。qiáng悍的郅支单于,带兵击败了呼韩邪单于,又不可一世地进犯汉朝的边关,在酷烈的jiāo锋中,他被杀死了。呼韩邪单于知道了仇人的下场之后,再度兴冲冲地前往长安,去觐见刘奭,提出想与朝廷结亲,翁婿之间,永世和好。根据《汉书·匈奴传》的记载,是刘奭将从未见过的宫女王昭君,赏赐给了他。而《后汉书·南匈奴传》却说是,当刘奭下令赏赐他五名宫女的时候,王昭君因为进宫多年,还始终没有见过刘奭的面,怀着悲戚和哀伤的心情,自己请求远嫁的。又说是当满朝的文武大臣和呼韩邪单于,瞅见站立在面前的王昭君时,大家望着她袅娜妩媚的美貌,都觉得像是天仙下凡似的,肃然起敬,羡慕不已。连每天轮流着玩弄无数美女的刘奭,也被她出众的容貌和神情惊呆了,多么想留下她来,却又不能失信,只好懊恼万分地放行了。
王昭君临走时的心情,应该是暗暗地埋怨刘奭,错过与辜负了自己的期待吧?而面对着呼韩邪单于诚恳的请求,应该是默默地祈求上苍,保佑自己能够获得和睦的情爱吧?明代诗人徐祯卿的那首《王昭君》里,描摹着“单于犹解怜娇色,亲拂胡尘带笑看”,细腻地想象着她此种真挚的愿望,确乎是得到了实现。不过她当然已经无法知悉,这位一千五百年之后的诗人,竟会如此贴切地诉说自己款款的情思。
她在远走天涯的时候,也许还想到了自己这样决绝的行动,可以促进两个邦国之间的和好,免除流血的杀伐。清代诗人陆次云的《明妃曲》里,咏叹她的“安危大计是和亲,巾帼应推社稷臣”,推崇她替朝廷建立了重大的功勋。当我默默地背诵时,觉得长眠于坟墓底下的王昭君,应该是可以承受得起这种表彰的。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和亲政策,肇源于汉朝的开国之君刘邦。当他亲自统率军队,抗击入侵内地的匈奴重兵时,被冒顿单于牢牢围困于平城的白登山下,携带的粮草和食物,已经消耗殆尽,当时正值隆冬季节,从皇上直到普通的士卒,都处于十分危急和láng狈的环境中间,饥寒jiāo迫,行将崩溃。东汉时期的学者桓谭,在他的《新论》里说是,刘邦采用了谋臣陈平的妙计,让随军的画工,绘成一幅美女的图卷,派遣细作,悄悄潜入敌营,送给跟随冒顿一起出征的阏氏,说是刘邦在万般无奈之中,将要把这绝代的佳人,进献给单于。阏氏畏惧那汉家的娇娘,真要是偎依在丈夫的身边,自己将会失去亲昵的宠爱了,于是使出浑身的气力,劝诫丈夫松开阵地的一角,说是死死地围住对方,会引起拼命的反抗,损失将会异常惨重。冒顿果然听取了阏氏的劝告,才使得刘邦的兵将,侥幸地逃脱出来。
后来在匈奴的不断骚扰和进犯之际,刘邦还真的选派了宗室的女子远嫁过去,像这样的苟且偷安,实在是一桩很屈rǔ的事情。在他死后不久,相继登位的儿子刘恒,和孙子刘启,虽然号称为鼎盛的“文景之治”,却也长期遭受匈奴的侵凌,依旧实行刘邦这种可耻的做法,真像鲁迅在《灯下漫笔》里所说的,是“以美女作苟安的城堡”。
自从汉武帝刘彻登基之后,出现了卫青和霍去病这两员大将,都长于用兵,能征善战,在与匈奴军队的不断厮杀中间,击退了他们的骚扰与侵犯,一路追赶,长驱直入,挥戈于茫茫的大漠之中,这样自然就不用再推行耻rǔ的和亲政策了。
王昭君的远嫁塞外,跟往昔那种屈服于bào力的做法完全不同,而是出于呼韩邪单于祈求和好相处的愿望,如果真的能够像这样维持下去,不再发生尸横遍野的战争,对于两国的士兵和百姓来说,也都是很值得珍重的福音。元末明初的诗人卢昭,在《题昭君出塞图》中间,讴歌她“此去妾身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确实是说明了这样的一点。清代诗人袁枚的《明妃曲》里,更是委婉地揣摩她远嫁之后,洋溢着多么喜悦的心情,“横波满脸向名王,手拂穹庐作dòng房。生长内家风味惯,酒酣时作汉宫妆”,呼韩邪单于也同样爱怜着她,一切都顺从她的心情和意愿,使她感到无比的欢快。而且像这样的两情缱绻,就使得“从今甥舅息gān戈,塞上呼韩日请和,寄言侍寝昭阳者,同报君恩若个多”,她还诉说自己替朝廷立下了多大的功绩,含着娇嗔的口吻,有些悻悻地询问刘奭,比起眼下陪伴在身旁获得宠爱的嫔妃来,究竟谁更值得惦记和褒扬?真写得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