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八种法因为能牵动我们的爱憎、“煽动”人心,所以叫作八风。一般凡夫不能免于被八风chuī动,甚至倾倒,唯有安住正法,不为八风所惑乱的人,才可以做到“八风chuī不动”。
我们的身心只是一面幡旗,在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加身的时候,我们就随之飘动了,并且只要有风,我们的飘动就永远无止期。
那么,风从哪里来?
风是从无始劫以前的生死chuī来的,叫作“业风”。
《大乘义章》里说:“业力如风,善业风故,chuī诸众生好处受乐。恶业风故,chuī诸众生恶处受苦。”以风譬喻业力,且说众生因善恶业力漂流在生死的大海中,就像风chuī枯叶或船舶一样。
当业风chuī的时候,我们不能阻止风,只有从心来止息,使心不动,那么,“于苦不倾动,于乐不染着”,不管chuī来的是什么风,也都不要紧了。
宇宙的风是永远不会停息的,它从很远很远的地方chuī来,chuī向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此刻我被chuī着了,让我坦然地迎向风,用一种无为的姿势。这使我想到日本密教祖师空海大师的两句动人的话:
不要制止风,愿将此身化为风;
不要制止雨,愿将此身化为雨。
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时空寄情 拜《梁皇室忏》时,在每一段礼佛之后,都会礼拜两位菩萨,一位是观世音菩萨,另一位是“无边身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大家熟知的,无边身菩萨却不是这么有名,据说他是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净土的人,随行的二十五位菩萨之一。
我第一次诵到“无边身菩萨”的名字,心头震了一下,就好像第一次听到“无尽意菩萨”“虚空藏菩萨”“无量慧菩萨”等菩萨的名字一样,有着景仰而且làng漫的联想。
没有边际、不可斗量,这是佛教对时空的看法,它并没有一个断灭的相,所以,从很远很远以前而来的轮回叫作“无始劫”,而能使我们顿然从无始劫得到解脱的阿弥陀佛,叫作“无量寿佛”,至于那不可知的未来,则是说“尽未来际,无有穷尽”。人能投生到净土,是投生到“无量光明”里去,反过来,如果堕落到最悲苦的地方则叫作“无间地狱”。
佛教的时空观点是非常广大的,相对起来,人的身命就十分渺小,在轮回生死大海中浮沉的我们有如一粒浮沤,抬眼看到宇宙的无限广大,我们则有如一丝微尘。
法界是如此广大无边,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说:
诸佛体用无差别,如千灯照互增明;
智慧如空无有边,应物现形如水月。
无边法界常寂然,如如不动等虚空;
如来清净妙法身,自然具足恒沙德。
那是在说明成正觉的佛陀,智慧是以无边的法界为内容,有着无边无量的智慧。也是说明了佛的佛智、佛德、佛法广大无际,在《华严经》里说:
无尽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
无取无起永寂灭,为一切归故出世。
诸佛法王出世间,能立无上正教法,
如来境界无边际。
佛的智慧、慈悲、愿力是无限量的,遍满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法界。可是菩萨就不同了,他不能像如来那样广大,于是面对时空之无边,有时会益见自己的渺小、无能,与无奈。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智、道的意思,萨埵则是众生、有情之意。因此,菩萨是“大觉有情”,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行各种波罗蜜行。
在法界里,菩萨的范围是有限的,以轮回说,菩萨的身命是有限的,可是,菩萨用慈悲、智慧、愿力、实践来使自己通向无尽的世界,像无边身、无尽意、虚空藏、无量慧等菩萨都是这样的吧!寓无尽于有限之中,有限则成为无尽,于是,“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时空虽是无边的,但菩萨是“在无限的时空中寄情的人”,他的情由缘而起、因愿而生;他的情以智慧为胜,以陀罗尼为总持,故能投身于尘世而不染于世尘;他的情以大悲心与大慈心为本质,他爱念一切众生,随其所求而饶益,拯救拔济,使众生离开苦难。
在大时空中,菩萨留下一丝有情,希望有缘无缘的众生都能牵住这条能断而不愿断的金丝走向菩提之路。
在那如明镜照像、如大河长流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情感里,菩萨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在尘世的污浊中,菩萨的大有情是一道净光。
在日下的江河里,菩萨的大有情是中流砥柱。
在举世争逐堕落的世界,菩萨的大有情是超越与拯救之力。
让我们也寄无尽之意、无边之身、无量之慧于有限的时空之中吧!
这样想着,我念“南无无边身菩萨”的名字时,心中开朗而广大,觉得如来的足迹并不是那么渺不可得,而菩萨的慈悲也如在目前了。
出山与入山 有一次在板桥一个雕刻佛像的师傅家里,看见一尊取名为“释迦出山”的雕像,使我深深地被震动。
这尊释迦牟尼佛的雕像,据雕刻师表示,是来自于南传佛教的泰国。佛陀由于长期在山中修道,使他骨瘦如柴,皮紧紧地包覆着骨头,而胸前的肋骨一根一根在胸前浮现,下巴尖瘦,长胡子微抚前胸。最惊人的是,佛陀全身的血管因为消瘦的关系,呈不规则地包裹着身躯——那已经是人的消瘦极限了吧!
另外,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佛陀的眼神清澈而辽远,他的嘴角挂一抹平和的微笑,他跏趺坐着的双腿稳若磐石。有一股坚毅qiáng大的jīng神力自那瘦得不能再瘦的身躯散发出来。
那雕刻师告诉我,他把这尊佛像放在工作室有很深的用意,他说:“我现在雕的佛像都是万德庄严、法相圆满,有时候会忘记佛陀曾经那样艰苦卓绝地修行。无知的人看到一般佛像的相貌,说不定会以为长得好一点、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就像佛陀了,每次看到这尊‘释迦出山图’,在下刀的时候,我就不会忽略佛陀曾经以这样的面目出山!我觉得只要多看这尊佛像一眼,我就可以做出更好的佛像。”
听到雕刻师的说法使我生起无限的敬佩,想到台湾早期的雕刻大师huáng土水也雕过一尊“释迦出山”,虽然瘦弱,却仙风道骨,气血温润,我想那是世尊已经走到人间来了。
“释迦出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特别是对现代的修行者,我们时常犯的毛病是把悟道看得太容易,如果悟道是如此易得,释迦就不必示现六年的苦行;另外一个毛病是过于入世,而忘失了jīng进的道心,如果生活的作务可以取代行持,世尊也就不必示现入山了。
佛陀的入山与出山,应该不只是表面的雪山,也代表了心灵的雪山,一个人要走出心灵的雪山,必须先深入雪山,没有入就不可能出,此是释迦出山的示意。
关于出山与入山,永嘉玄觉禅师曾有一段jīng辟的话,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