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事情再来一次怎么办,还用说。下次未见得四十天结束的哟。无端开始无端结
束,反之亦然。”
“话说得不大中听嘛!”他嗤嗤笑道,旋即恢复了一本正经的神情,“不过也怪,给你
说之前我还一次也没考虑到这点,没考虑到……它可能卷土重来。喂,你看真会重来?”
“那种事如何晓得。”
他不时转动一下酒杯,一点一点吮吸似的喝着威士忌,而后把空了的酒杯放在台面上,
用纸巾拧几下鼻子。
“或者,”他说,“或者下回发生在完全不同的人身上也不一定,例如村上你。你村上
也不那么绝对一身清白吧?”
那以后他和我也见了几次面,或喝酒或jiāo换难以称为前卫的那类唱片,一年约有两三次
吧。我不是写日记那一类型,准确次数记不清楚。值得庆幸的是,他那里也好我这里也好时
下都没有呕吐没有电话找来。
旋转木马鏖战记
避雨
避雨
近来读小说,碰上一篇说地道男人的条件之一是不花钱同女人做爱。读之,颇觉言之有
理。
觉得言之有理,未必等于我认为其说法正确,而只是表示理解:原来也有这种想法。至
少算是较为充分地理解了一种状况,就是说世上是存在着怀抱如此信念生活的男人的。
说起我个人,我也不花钱同女人做爱。迄今不花,以后也不怎么想花。但这不是生活信
念问题,而不妨说是爱好问题。因而我觉得不能断言花钱同女人睡觉的人就不地道。只不过
碰巧有那样的机会罢了。
另外还可以这样说:
我们或多或少都在花钱买女人。
在远为年轻的过去当然不曾这样想。我极其单纯地认为性那东西是免费的——某种好意
与好意(也许有不同的说法)一旦相遇,使自然而然地、一如自动点火似地发生性行为,年
轻时这上面也的确一路得手,况且要花钱也无钱可花。我这方面没有,对方也汉有。去陌生
女孩宿舍住下,住到早上啜着速溶咖啡分吃冷面包,就那么一种生活。倒也快活。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和相应的成熟。我们对整个人生势必产生另外不同的认识。就是
说,我们的存在或实在不是聚拢各种各样的侧面才成立的,而是永不可分的综合体。亦即,
我们劳作领取报酬、读自己喜欢的书、投票选举、看晚场体育比赛、同女人睡觉等各种行为
不是一个个自行其是的,本质上不过是同一个东西被不同的名称称呼罢了。所以,性生活的
经济侧面即经济生活的性侧面。这是十分可能的。
至少现在我这么认为。
因此,像我所读小说中出现的主人公那样极为简单地断定“花钱同女人睡觉不是地道之
人所为”在我是有难度的。我只能说作为一项选择是可能存在的。为什么呢?如我前面所说
——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买卖或jiāo换了委实花样繁多的东西,而最后往往全然记不清卖了
什么买了什么。
说我是说不好,但我想归根结蒂大约是这么回事。
那时和我一起喝酒的一个女孩说她几年前为了钱同数名陌生男子睡过。
我喝酒的地方是表参遭靠近涩谷的一家类似西餐馆酒吧的新酒吧。三种加拿大威士忌一
种不少,简单的法国菜也有。大理石吧台上堆着整棵的蔬菜,音箱里淌出多莉斯·戴的《这
是魔法》,服装设计师和插图画家一类人聚在一起谈论感觉革命——就是这么一间酒吧。这
样的酒吧哪个时代都必有无疑,一百年前有,一百年后恐怕也有。
进这间酒吧仅仅是因为在其附近散步时突然下雨的关系。我在涩谷谈完工作,慢慢悠悠
散步去“帕伊德帕伊帕”看唱片,路上下起了雨。到傍晚还早,酒吧里几乎没有人影,加上
临街是落地玻璃,能看见外面的雨势,遂打算边喝啤酒边等雨停下。皮包里有几本新买的
书,不愁打发不掉时间。
菜谱拿来看啤酒栏目,光是进口货就足有二十种名牌。我选了一种合适的,下酒菜略一
沉吟点了开心果。
时值夏末,街上dàng漾着夏末特有的空气。女孩全都晒得恰到好处,一副“那点名堂瞒不
过我”的神气。大颗雨珠转眼之间打黑了柏油路面,满街的高烧降了下来。
吵吵嚷嚷的一伙人“啪啪啦啦”收着伞闯进门来。当时我正在看贝娄的新小说。如贝娄
的大多数小说一样,贝娄的小说不适于用来消磨避雨时间。于是我夹书签合上书,一边剥开
心果一边观察那伙人的动静。
一伙全部七人,四男三女。年龄看上去从二十一到二十九,打扮即使算不上最新cháo,但
也完全跟得上时尚——头发向上竖起,皱皱巴巴的人造丝夏威夷衫,大腿根胀鼓鼓的裤子,
黑边圆形眼镜,如此不一而足。
一进门,他们便坐在中间鹅卵形大桌四周。看样子是常客。果不其然,还没等谁说什
么,威士忌酒瓶和冰块桶便送了上来。男侍应生往每人手里发菜谱。他们究竟属于哪一类人
我自是看不出究竟,但往下想gān什么大致想象得出,不是工作策划碰头会,就是工作总结反
省之类。而无论何者,都势必酩酊大醉车轱辘话喋喋不休然后握手散席,势必有个女孩醉得
有失体统一个男士叫出租车送去宿舍,倘若顺利趁机同chuáng共衾——一百年前绵延下来的经典
聚会。
看这伙人也看腻了,便观望窗外景致。雨仍下个不止,天空依然黑得如扣了盖。看情形
雨持续的时间要比预想的长。路两旁雨水聚成了急流。酒吧对面有一家老副食品店,玻璃橱
窗里摆着煮豆和萝卜gān之类。轻型卡车下有一只大白猫在避雨。
如此面对这番景致呆呆望了一会,然后把目光收回,正想吃着开心果继续看书,一个女
孩来到我桌前叫我的名字。刚才进门的一伙七人中的一个。
“不错吧?”她问。
“不错。”我吃惊地回答。
“可记得我?”她说。
我看她的脸。有印象,但认不出是谁。我如实相告。女孩拉过我对面椅子。坐在上面。
“我采访过一次村上先生的呀。”她说。
如此说来,的确如此。那还是我出第一本小说的时候,距今差不多五年了。她在一家大
出版公司编的女性月刊当编辑,负责图书评论栏目,刊载了我的访谈录。对我来说,大约是
当作家后第一次接受采访。那时她一头长发,身穿中规中矩的蛮考究的连衣裙。估计比我小
四五岁。
“感觉变化不小,认不出来了。”我说。
“是吧?”她笑道。她把头发剪成流行样式,穿一件似乎用汽车防水布做的松垮垮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