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眼菩提_林清玄【完结】(20)

2019-03-10  作者|标签:林清玄

  回望我所居的城市,这座平常使我因烦厌而去寻找细部之美的城,当时竟陪我跨越尘沙,照见了一些真实的大块的面目。那一天我在山顶上坐到辉煌的灯火为城市戴着光环才下山,下山还感觉至美正一分一分地升起。

  我们如果能回到自我心灵真正的明净,就能拂拭蒙尘的外表,接近更美丽单纯的内里,面对自己是这样,面对一座城市时不也是这样吗?清晨时分,我们在路上遇到全然陌生的人,互相点头微笑,那时我们的心是多么清明温情呀!我们的明净可以洗清互相的冷漠与污染,同时也可以洗涤整个城市。

  如果我们的心足够明净,还会发现太阳离我们很近,月亮离我们很近,星星与路灯都放着光明,簇拥着我们前进。

  就像有一天我在仁爱路的菩提树上,发现了一个小红蚂蚁的窝,它们缓缓在chūn天的菩提枝上蠕动,充满了生命清新的力量,正伸出触角迎接经过漫长yīn雨之后都城的新chūn。

  对于我们来说,那乱车驰的路侧,是不适于生存,甚至不适宜站立的;可是对菩提树,它们努力站立,长出gān净的新绿;对小红蚂蚁,它们自在生存,欣然迎接早chūn;我们都是一样,是默默不为人知,在都市的脉搏里流动的一丝清明之血。

  后有蚂蚁窝的菩提树荫走到阳光làng漫的huáng昏,我深深地震动了,觉得在乡村生活的人是生命的自然,而在都市里生活的人,更需要一些古典的心情、温柔的心情,一些经过污染还能沉静的智慧。这株huáng昏的菩提树,树中的小蚂蚁,不是与我一起在通过污染,而对自己古典、温柔、沉静的心情吗?

  huáng昏时,那一轮金橙色的夕阳离我们极远极远,但我们一发出智慧的声音,他就会安静地挂在树梢上,俯身来听,然后我感觉,夕阳只是个纯真的孩子,他永远不受城市的染着,他的清明需要一些赞美。

  每天我走完了huáng昏的散步,将归家的时候,我就怀着感恩的心情摸摸夕阳的头发,说一些赞美与感激的话。

  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觉不至于堕落。

  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

  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

  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温暖,走出或泠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听完感恩与赞美,夕阳就点点头,躲到群山之背面,只留下满天羞红的双颊。

  华枝chūn满·天心月圆

  今年以来,佛教界有许多法师、居士相继示寂。

  chūn天的时候,我们失去了世寿九十五岁的广钦老和尚,及九十七岁李炳南老居士。

  夏天,八十六岁的慧三长老在树林福慧寺合掌坐化,八十四岁的贤顿老和尚在台北临济禅寺安详圆寂,六十八岁的煮云大法师在凤山佛教莲社念佛而逝。

  这几位都是对佛教有重大贡献,个人修行也严谨超拔的上人,他们的示寂固然是台湾佛界的损失,但从佛教生死无常、人命短促的观点来看,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位高僧大德都是预知时至,在极安详的情况下离开了他们示现度化的人间。煮云大法师在圆寂前二十天就预知自己死的时辰;慧三长老是在两天前预知时至,嘱咐弟子今后应该合作共修,圆寂当天仍作经行,沐浴后在沙发上合掌坐化。

  广钦老和尚和李炳南老居士更是除了预知时至,还留了锡语,为人所传诵,广钦老和尚圆寂前对弟子说偈:"无来亦无去,没有什么事。"(后面这一句要用台语来念为无什么大记)李炳南老居士的偈更简单,是"一心不乱"。

  七佛的遗偈。

  有一些知识分子在报纸上看到报导,问我:"为什么他们修持了几十年,只留下这么简单的话呢?"

  是呀!这们的偈多么简单,是小孩子都能念的,一代高僧大德毕生研习修行,到最后要留下的一句话时,为何没有留下高深的话语,而留下了如此简单的偈呢?

  不仅高僧大德遗下来的偈,我们看起来好像不太高深,就是佛所留下的偈也貌似简单,我们现在就来看以前的佛灭后所留下的偈语:

  毗婆尸佛: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人无怕住。

  尸弃佛:

  起诸善法本自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佛: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主亦无 ,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心;

  了行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迦叶佛: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示时,法法何曾法?

  这七尊佛的遗偈,看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呢?然而这个简单是"三岁小儿也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是"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

  从七佛遗偈里,我们可以看出"偈"实在是佛教极大的特色,偈,就是佛家所作的诗,分为"通偈"和"别偈"两种,别偈就是四言五言七言而以四句成之者,通偈是不问长短和句数的诗。"偈"的意思有两种,一咱是联合美辞而歌颂之,一种是能摄尽其义之意。

  佛教传入中国,神宗大兴之际,可以说使"偈"成为一种辉煌光辉的形式,不但在悟道时有偈,颂赞时有偈,舒怀、忏悔时有偈,到要圆寂时也一样留下偈语,这些历代禅宗大德的偈不但是中国文学的宝藏,也成为修行体悟的启发与典范。

  禅师临终时所留下的偈叫做"遗偈",理论上,遗偈应是偈中的最jīng华,因为禅师示寂的时候,即使有再高的文学修养,也不会以华美的文句来说偈,那是由于遗偈有实证、悟道、警策的功能,若能形式简单、内容通俗,对于后人才有真正的裨益。而我们如果能静心回观历代禅师的遗偈,就能在最简单的字名里面,看到最jīng华的jīng神与境界所在。

  广钦老和尚的遗偈应做如是观。

  虚云与弘

  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看见遗偈的jīng神所在,我们来看近四磊高僧示寂的情况。这四位高僧是虚云、弘一、印光、太虚。

  虚云和尚是清未民初的禅宗高僧,生于道 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寅时,在公元一九五八年以吉祥卧示寂,活了一百二十岁。

  虚云和尚圆寂时,为弟子说的遗偈是: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并且告诫弟子说:"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jīng神,度人度世!"

  他在那一年八已知世寿不久,曾留下三首偈,也算是遗偈的一部分。我在这里录下其中的一首:

  请各法侣,深叫熟虑,生死循业,如蚕自缚;

  贪念不休,烦恼益苦,欲除此患,布施为首;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0/3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