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佛的八十种好,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佛的诸相圆满,但不离世相,使我们可以从佛法来观察世法,如果有一个人能具有八十种好中的几好,则虽不中,亦不远矣。不会是什么巨jian大恶之人。
二是,用来形容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时候 ,时常以动物为譬喻,例如眼睫如牛王、腹如鹿王、回旋如象王、仪容如狮子、行相台鹅王、马yīn藏等等,可见众生平等,各有如来德相,我们在佛的《本生经》里看到佛陀的宿命,知道旨陀无始劫来曾投生在六道之中救拔众生,他是从众生成佛道的,成道时自然具有众生的种种相好庄严。
三是,佛的相虽是庄严美好,是最理想化的外表,但这些外表是人格伟大的象征与呈现,如果我们以这些外相来求如来,就容易落于断见,不能体贴到佛陀真正的本怀。
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这第三个问题尤其重要,在《金刚经》里就有一段佛陀与弟子须菩提的对话,谈到三十二相的问题。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何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你觉得可以用三十二相来观如来吗?)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是的是的,我觉得可以用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如果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么转轮圣王,就是如来--因为,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现在我心开意解,知道佛所说的真意,确实不应用三十二相来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如果以外相来看我,以音声来祈求我,而不是以心来相应我的法身,这是人走向了邪道,不能见到真正的我呀!)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rǔ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佛陀在这里,对佛的外相做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这一段很难翻释,我还是试释如下:
"须菩提呀!你如果这样想:'如来不是因为诸相圆满具足的缘故,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呀!你不要有这种念头,如来确实不是因为诸相圆满具足的缘故,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但是,你如果有这种念头,会使得发心求无上佛道的众生,认为诸法有断灭的外相。为什么不要有这种念头呢?因为发心求无上佛道的众生,在真实的法上是不说断灭相的。"
因此,当我们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时候,只是依方便说,依相来说,也就是,在外相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二种好并不表示是证得无上菩萨的如来,为什么呢?佛陀在《金刚经》中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这样说,理解起来可能有因难,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像印度、尼泊尔的佛像,和中国的佛像都是三十二相,却多少有差异和日本、泰国的佛像也不同到底哪一尊才是真的如来呢?再例如,密宗有一尊"不动明王",是大日如一佛为降伏一切恶魔而显现出的相,他背负火焰,七结发辫垂在左方,上下牙齿表出。现愤怒威猛之相,那么,他是不是如来呢?
可见如来不在外相,而在心行。
像我们熟悉的弥勒佛,不是常被塑成笑眯眯的,肚腹挺出的样子吗?这就不是三十二相。但也有寺庙供奉披璎珞、戴宝冠的弥勒佛菩萨。又有塑成三十二相具足的弥勒佛如来像。却从来没有人觉得有何不妥,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中若有如来,见佛像就是如来!
此所以在《金刚经》里佛陀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玛丽亚观音与佛的面目。
如来无定相可循,菩萨也是如此,观世音菩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有种种的变身,这些变身有许多不是依经轨而来,像白衣观音、杨柳观音、水月观音、鱼篮观音、十一面观音、不空罗索观音、千手观音、如意观音、马头观音、准提观音、四臂观音等等,这是指正统佛教的观音相而言,至于民间信仰中的观音,实际上应化救人而化出的观音像更是难以胜数呀!
最有意思的是,在日本有一尊观音菩萨叫做"玛丽亚观音",这尊菩萨相是因为日本江户时代,禁止天主教的传教,逮捕了许多天主教徒,天主教徒为了避免被抓,就把天主教的圣母玛丽亚塑成观世音菩萨的样子来供奉,这尊相安了当时天主教徒的心灵,并且有许多感应。到现在,日本还有人拜"玛丽亚观音",有的是天主教徒,有的是佛教徒,在天主教的心中,他是圣母玛丽亚,在佛教徒的心中他是不折不扣的观世音菩萨。
我们不能牵qiáng地说,玛丽亚是观世音菩萨,或说玛丽亚有可能是观音的化身之一,但是,从"玛丽亚观音",我们却应该知道菩萨应化世间,实在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测其万一。
重要的不是我们应如何去祈求菩萨,以色去见,以音声去求都是虚妄,重要的是要如何回到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心中有如来,有菩萨,有一天,当我们与诸菩萨的法身相应的时候,我们才能贴近《金刚经》中最动人的一段经文: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日本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在他佛堂的案上,供了一尊释迦如来佛,是印度的古董。由于时间的关系,那尊佛像全身都成了黑色,面目早就模糊了,甚至分不清他的眼耳鼻口等五官,有一次铃木先生的一位学生起了疑情,问他说:"教师您为什么不供奉一尊新佛像呢?这尊佛像已经没有面目了呀!"
铃木大拙没有回答他的话,反问他说:"你认为佛应该有什么面目呢?如果你真正进入佛的门槛,就知道佛并没有一定的面目了。"
铃木大拙可以说道出了佛的实相,而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只是我们凡夫看佛的一个角度而已。
这样看来,吴昌硕说:"写佛不能如花卉之头头是道。”似乎也没有什么错了。
飞入芒花
母亲蹲在厨房的大灶旁边,手里拿着柴刀,用力劈砍香蕉树多汁的草jīng,然后把剁碎的小jīng丢到灶中大锅,与馊水同熬,准备去喂猪。
我从大厅迈过后院,跑进厨房时正看到母亲额上的汗水反she着门口she时的微光,非常明亮。
"妈,给我两角。"我靠在厨房的木板门上说。
"走!走!走!没看到没闲吗?"母亲头也没抬,继续做她的活儿。
"我只要现金角银。"我细声但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