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庚子年立chūn是在上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1720年2月4日星期日)[11],因此第五十三回的“腊月二十九日”已属庚子年。
第五十三回写到,“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贾母等有诰封者先进宫“朝贺”,回来以后再带着诸子弟入宗祠行祭祀大礼。笔者在第七章已经详细论证过:按照自汉代以来的宫廷礼仪制度,按照清代的法律制度《清会典》和《则例》,贾母的这一次“朝贺”一定是在元旦(正月初一),这个“朝贺”毫无疑问就是去朝贺皇帝;第二天贾母等人又去朝贺,这个第二次“朝贺”毫无疑问是去朝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贾母第二次进宫朝贺,还给生于正月初二的元chūn祝寿。
如此看来,上一年己亥年的十二月必定是小月,只有29天。那么,历法的实际情况如何呢?查《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己亥年的十二月恰恰是小月,只有29天,“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就是元旦正月初一!
由此可见,小说作者的确是按照历法的实际情况来描写朝贺的,同时也说明小说作者的确是按照真实的朝代年纪来编织故事情节的。作者在第五十三回的回目上明写“除夕祭宗祠”,显然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障眼法”。
第五十五回开篇写道:“且说元宵已过,只因当今以孝治天下,目下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故各嫔妃皆为之减膳谢妆,不独不能省亲,亦且将宴乐俱免。故荣府今岁元宵亦无灯谜之集。”(第769页)
这一段文字很有意思,第一,提示“以孝治天下”是国家政策制度;第二,提到了一位“太妃”患病,从而引出后文的一次规模盛大的皇家葬礼。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孝治天下”出自孔子弟子曾参所著作的《孝经•孝治章第八》,曾子君王提出了一个“以孝治天下”的原则。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到了清代,更是将“以孝治天下”作为既定国策,形成一套严密的规则加qiáng教化。常建华先生的《论清朝推行孝治的宗族制政策》[12]一文对此有深入的论述,读者可自行参看。笔者要指出的是,第五十五回提示“以孝治天下”是国家政策制度,实际上透露了小说所写故事发生的真实朝代。
第五十五回提到的患病的老太妃,终于在第五十八回死掉了,贾母等人不仅每天要去祭奠守灵,最后还要去送葬,前后折腾了将近两个月:
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至未正以后方回。在大内偏宫二十一日后,方请灵入先陵,地名曰孝慈县。这陵离都来往得十来日之功,如今请灵至此,还要停放数日,方入地宫,故得一月光景。(第817页)
由第五十八回和第五十九回可知,贾母等人前去送灵是在清明节几天之后,那么老太妃下葬应该是在清明节后20天左右。康熙五十九年清明是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公历4月4日)[13],因此老太妃大约在农历三月底或四月初下葬。
那么,康熙五十九年是否真的有老太妃去世呢?查《清史稿•圣祖本纪三》,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并没有老太妃去世,但是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十二月却有一位大人物病重去世,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四月下葬:
十二月甲申(笔者按,农历初四,小寒,公历1718年1月5日星期三),皇太后病势渐增,上疾七十馀日矣,脚面浮肿,扶掖日朝宁寿宫。丙戌(笔者按,农历初六,公历1718年1月7日星期五),皇太后崩,颁遗诰,上服衰割辫,移居别宫。……(三月)辛酉(笔者按,农历三月十二日,公历4月12日星期二),上大行皇后谥曰孝惠仁宪端懿纯德顺天翊圣章皇后。……夏四月乙酉(笔者按,农历四月初七,立夏,公历5月6日星期五),葬孝惠章皇后于孝东陵。
这个令康熙皇帝脚面浮肿还要每日前去探望,死后又为之举行隆重葬礼的“孝惠章皇后” 究竟是何许人呢?原来她就是顺治皇帝的废后、康熙皇帝的嫡母。《清史稿•列传一》载: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绰尔济女。顺治十一年五月,聘为妃,六月,册为后。贵妃董鄂氏方幸,后又不当上恉。十五年正月,皇太后不豫,上责后礼节疏阙,命停应进中宫笺表,下诸王、贝勒、大臣议行。三月,以皇太后旨,如旧制封进。圣祖即位,尊为皇太后,居慈仁宫。
孝惠章皇后虽然不得顺治的欢心,但是康熙却对她极为尊敬孝顺,在她死后又予以厚葬,并将那些对其谥号说三道四的大学士治罪。《清史稿•列传一》:
丙戌,太后崩,年七十七。上号恸尽礼。五十七年三月,葬孝陵之东,曰孝东陵。初上太后徽号,国有庆,必加上。至云南平,定曰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皇太后。及崩,上谥,大学士等初议误不系世祖谥,上令至太庙、奉先殿瞻礼高皇后、文皇后神位,大学士等引罪;又以所拟谥未多留徽号字,命更议。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
《清史稿•志六十七•礼十一(凶礼一)》记载了康熙皇帝在脚疾未愈、只能被人抬着吃饭出行的情况下厚葬孝惠章皇后的情形:
世祖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五十六年十二月崩。先是疾大渐,礼臣请如孝康后丧礼。帝言:“孝康升遐,朕甫十岁,辅臣治丧,礼恐未备。后见仁孝后丧仪,条理颇晰,如遇大事,其悉议以行。”及崩,会帝病足,舁近几筵,就榻成服。哭而晕,有间苏。群臣环跽叩劝,乃勉舁侧殿。将移殡宫,设启奠,礼臣请遣皇子代。帝曰:“此初祭,朕必亲奠,宁寿宫中岂能复行此礼耶?”至日遣代奠爵,仍舁几筵旁榻上行礼。梓宫启行,舁榻哭送,出宁寿宫西门,仰望不见灵驾,乃止哀,还苫次。大祭,足疾少愈,即亲诣殡宫行礼。谥曰孝惠章皇后,葬孝东陵。
以上不厌其烦地详细引用史料,是要说明与小说有关的两个问题:第一,所谓“当今以孝治天下”,就是隐she康熙王朝;第二,所谓“老太妃”,就是隐she77岁死去的孝惠章“老太后”。文学人物和现实人物不仅所处的时代环境完全一致,年龄相仿,下葬的日期也很接近,并且下葬的地名也很相似,前者是“孝慈县”,后者是“孝东陵”。
有趣的是,第九十五回写到元chūn死后的丧事,“贾政又是工部,虽按照仪注办理,未免堂上又要周旋他些,同事又要请教他,所以两头更忙,非比从前太后与周妃的丧事了”(第1344页)。这里的“周妃”指的是在第八十六回死去的“周贵妃”,而“太后”只可能是指上文的“太妃”。如果后40回是与曹家毫无关系的外人所续作,那么续作者凭什么将白纸黑字的“太妃”改成“太后”呢?只有当后40回的作者就是前80回的作者时,这个问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