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85)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是这样评价韩愈才学的:

  大学博士韩愈,学术jīng博,文力雄健,立词措意,有班、马之风,求之一时,甚不易得,加以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jiāo势利,自致名望,可使执简,列为史官,记事书法,必无所苟[注].

  这篇制词对韩愈的学术、文章及道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韩愈进入史馆却不修史,有人劝他,他回答说:"自古为史者,不有人责,则有天灾."后来他预修《顺宗实录》,因书禁中事太切直,果然引来了宦官和其他一些人的非议,"訾其非实".九年,转考功郎中、知制诰.

  宦官、朋党与藩镇,是唐代政治生活中的三大痼疾.韩愈生活的时代,宦官气焰嚣张,官僚士大夫间的党争也接连不断,要想在政治上站稳脚跟,就得依违其间,否则随时会被逐出朝廷.韩愈在从政之初,曾与宦官俱文珍关系密切.而此时,牛、李党争也已由李逢吉、韦贯之与李吉甫、裴度之间的纷争揭开了序幕.纷争所涉及的问题之一,即是对藩镇的态度.李逢吉、韦贯之一派主张息兵,而李吉甫、裴度一派则主张用兵平叛,以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统一.韩愈直接参与了这一场纷争,站在袭度一边,反对地方割据,力主讨伐.元和九年,彰义军节度使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自立,背叛朝廷.裴度力主对他用兵,遭到韦贯之、李逢吉一派的反对.

  韩愈上《论淮西事宜状》支持裴度,主张征讨,论及军事,颇有韬略,但因抱怨皇帝优柔寡断,遭到贬抑,为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裴度任宰相,节度彰义军,决定平定淮西之乱,任用韩愈为行军司马.韩愈先到汴州,劝说沛军都统韩弘归顺朝廷,翦除了吴元济的羽翼,使吴元济孤立无援.又向裴度献间道人蔡之策,深得裴度赏识.淮西平后,韩愈因功升为刑部侍郎.

  此时,韩愈在仕途上似乎一路顺风.但是好景不长.不久他就经受了政治上最大的一次起落,这是因"佛骨事件"引起的.在唐代,佛教极为流行.元和年间,宪宗大力支持,佛教继续泛滥.当时凤翔法门寺有一座护国真身塔,塔内藏有一节所谓释迦指骨,信男信女把它作为"圣物"顶礼膜拜,每30年拿出来展示一次.传说展示后将"岁稔人泰".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派人把它从寺中迁入宫内供奉三天,史称"王公土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注],朝廷内外奉佛达到了疯狂的程度.韩愈对这件事极力反对.早在青年时代,韩愈就:"囗排异端,攘斥佛老"(《进学解》).为了重树儒学的权威,韩愈在《原道》一文中倡言排佛,甚至提出过"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极端主张.

  这时的韩愈面对举国上下的宗教狂热,不怕触动逆鳞,冒犯君颜,毅然上表对迎佛骨一事进行谏净.在这篇著名的《论佛骨表》中,韩愈言辞尖锐,慷慨激昂,以理性的jīng神,历数佛法传入中土以后对世道人心、社会经济的不良影响,并说历代奉佛之君,往往得祸,享年不永.他从维护中华本位文化的立场出发,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并表示"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他的上表在朝野上下激起了轩然大波,宪宗皇帝盛怒之下,要将韩愈处死.后因裴度、崔群等人极力说情,于是改为远贬cháo州刺吏.韩愈到cháo州后,上书皇帝谢罪,并表明自己的赤胆忠心,言辞沉痛哀戚,宪宗皇帝动心,将他内移为袁州刺史.

  这是韩愈第三次来到岭南.虽然他的运气不佳,仕途坎坷,多次因言得罪,但并没有因此消沉.他平生为维护儒家本位文化而摇旗呐喊,并为儒家政治理想的实现而身体力行.在cháo州,他同情百姓疾苦,力图做一个百姓喜爱的好官,这种爱民jīng神鲜明体现在《逐鳄鱼文》中.在任袁州刺史时,韩愈帮助沦为奴隶的百姓赎身,使其骨肉得以团聚.这些所作所为,是儒家"人本"jīng神在他身上的反映.

  此时,韩愈已过"知命"之年.不仅他的哲学思想已经成熟,他在文学创新上也树立起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早在青年时代,韩愈就在文学上独树一帜,创作出许多高水平的散文.如《原道》、《原毁》、《送孟东野序》、《进学解》、《师说》等,都堪称散文的典范.他反对六朝以来文学上的形式主义,提倡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主张文艺形式要服从思想内容,文章要反映事理,反对单纯追求形式的唯美主义倾向,不讲排比,不工对偶,推动着新古文运动的前进.在这一时期,他更为新古文运动思cháo的掀起推波助澜.在他周围,散文家有张籍、李翱、皇甫提、孙樵等,诗人有张籍、孟郊、贾岛、樊宗师、卢仝、李贺等,形成了韩门学派,对当时文坛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大胆抛弃骄文艳语,不因袭陈词滥调,而贵独创,实践着韩愈的文学主张,形成百花争艳的局面,韩愈则是他们的领袖.他继承了孟(轲)文的雄辩,荀(况)文的谨严,韩(非)文的犀利,迁(司马迁)文的生动,扬(雄)文的简练,在继承前代优秀文学遗产的基础上,韩愈主张"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即不蹈袭前人的陈旧语言格式.韩愈与文坛上另一位巨匠柳宗元始终保持着很深的友谊,他们在文学上的基本主张是一致的,彼此都非常推崇,互相关怀、鼓励和支持.柳宗元因事遭贬,韩愈给予了深切的同情.柳宗元也曾赞扬过韩愈不随波逐流的jīng神,并在去世前将子女托付给韩愈关照.柳宗元死后,韩愈以深情的笔触,对他的文章和道德予以很高的评价.韩、柳二人的文学联盟,增qiáng了新古文运动的阵容,使古文运动逐渐成为文坛的主流.韩柳并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穆宗即位,召韩愈为国子祭酒.这是韩愈一生中第三次任学官.祭酒是国子监的负责人之一,韩愈作为一代名师来作祭酒,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人们奔走相告,说:"韩公来为祭酒,国子监不寂寞矣!"国子监的学官大多是豪族子弟,这是门阀制度残余在唐代教育中的反映.韩愈任职期间,有一位国子监直讲jīng通礼学,但不修边幅,那些出身高贵的学官们就看不起他,连吃饭都不与他在一处.韩愈认为这不利于团结,就让人把那位直讲找来与自己一起就餐,从此那些学宫再也不敢轻视直讲了.韩愈还注意奖拔人材.在《杂说》一文中,他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批评那些不识才的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却反而"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他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有无慧眼去识别和选拔.他推荐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儒生当学官,让他们与诸生一道研讨儒家学说,教育诸生,从此国子监学风大变,诸生向学蔚然成风.如张籍原为校书郎,经韩愈推荐、提拔为国子博士.经韩愈举荐而为学官的就有十六、七人.这些人对唐代教育和文化都作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

  长庆元年,韩愈转为兵部侍郎.这一年,镇州发生兵乱,乱兵杀节度使田弘正而立王廷凑,围深州刺史牛元翼.穆宗派韩愈前去宣抚.朝臣们认为此行险恶,恐怕性命难保,都替他担忧,元稹叹道:"韩愈可惜",以为他一定有去无回.穆宗也诏示韩愈见机行事,不一定要入城.但韩愈认为既受君命,就应该勇往直前,临危不惧.他骑马奔入乱军阵中;劝王廷凑解除对牛元翼的围困.韩愈此行有智有勇,取得了成功,兵乱被抚平.穆宗非常高兴,将他升为吏部侍郎.韩愈后来又一度卷入政治斗争之中,担任过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复为吏部侍郎,官位时有沉浮,但没有什么大的起落[注]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85/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